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初心 | 抗战精神:壮阔而伟大的民族之魂

http://www.newdu.com 2021-04-14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初心 | 抗战精神:壮阔而伟大的民族之魂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抗战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平凡历程中,形成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些精神资源不仅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而且形成一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具体形态。比如,在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建设时期有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改革时期有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等。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滋养,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抚今思昔,鉴往知来。人民出版社读书会特推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系列文章,与各位书友一同回溯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中国精神。
    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抗战精神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整整持续了14年。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华民族同心御侮,英勇抗战。抗战精神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凝练而成的。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嫁祸给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
    
    “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严正谴责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号召广大群众发动斗争,反抗日本侵略。这份宣言代表了中国人民不愿做亡国奴的心声。
    1931年9月20日,北京大学学生会向南京国民政府发电请愿:“事机迫切,是而可忍,孰不可忍,为今之计,唯有速息内战一致抗日,并望我国民众实行武装,誓做政府后盾。”
    工人阶级也行动起来。“九一八”次日,沈阳兵工厂3万多名工人先后离厂,拒绝为日本侵略者制造屠杀中国人的武器。9月21日,哈尔滨成立了各界联合会,发表宣言,“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
    1932年4月15日,毛泽东发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特正式宣布对日战争,领导全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
    1935年12月,北平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爱国学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行动起来。当时的学生代表陆催回忆说:我们不愿意做亡国奴,我们相信人民大众,只要把人民大众唤醒了,我们中国就不会灭亡!
    广大海外华侨也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不断汇聚,不遗余力地为祖国抗战提供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组成医疗救护队和各种服务团体回国服务,有的还直接参军抗战。
    正是这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唤起了中国人民空前的爱国热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上燃起了民族自卫的烽火,东北义勇军纷纷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工作下,后来发展成东北抗日联军。
    杨靖宇领导的第一军,是其中较大的一支主力军,但与10多万装备精良的关东军相比,还是力量悬殊。
    1940年,日伪军出动4万余人对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进行围剿,杨靖宇被包围在了一个叫“三道崴子”的地方。敌人的打算是,劝降或者俘虏杨靖宇。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杨靖宇毫无惧色,他手使双枪,打死了两个日军少佐。敌人向他开枪了,杨靖宇身中4弹,壮烈牺牲。日军残忍地将他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草根、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
    杨靖宇生前曾经说过,打赢打不赢只是个胜败问题,打不打那是民族气节问题。他坚决抵抗、视死如归的壮举,就是这种民族气节最生动的诠释。
    
    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张自忠、戴安澜……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马石山十勇士、新四军刘老庄连……在淞沪会战中死守宝山城七昼夜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姚子青营官兵、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出现这么多宁死不屈的战斗英雄,绝对不是偶然的。这是一种震慑一切敌人的民族气节。
    

  •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是吞并全中国,而中华民族抗日是要将日本帝国主义逐出中国。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较量,必然是一场殊死的血战。
    1938年3月27日,台儿庄大战已经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日军攻破台儿庄的东北角,冲进城内。中国守军第31师与日军展开了拉锯战。驻守在台儿庄之外的第27师158团7连、8连奉命增援庄内。8连一进庄便在日军重机枪狂扫之下全部阵亡。7连承担起正面阻击任务。第31师师长池峰城命令7连连长王范堂将仅存的57名战士集中起来组成敢死队,对日军展开最后搏杀。
    敢死队员们手持长枪,斜挎大刀,腰里挂满手榴弹,慷慨赴死。池峰城在队员出发前训话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军人宁可死在战场,也不能回退一步!”说完发给队员每人十块大洋,队员接到大洋全都扔到地上说:“师长,我们连命都不要了,还要大洋干什么!”队员们一跃而起,硝烟弥漫的夜色中,喊杀声不绝于耳。敢死队员以44人牺牲、13人幸存的代价,一举将日军赶出台儿庄。
    胜利的取得极不容易,既是军事指挥智慧的较量,更是意志的较量。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14年的艰苦抗战,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这么长久的抗战呢?是“最后胜利必归于中国人民”这一必胜信念。
    必胜的信念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的正确战略。毛泽东历经8天9夜,一气呵成写就了《论持久战》这部烛照千秋的著作。他精辟地分析了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的特点,指出:日本是个小国,人少,兵少,财力物力均有困难,难以支持长期战争;而中国是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因此,中国抗战是持久战,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中国的。
    
    必胜的信念来自于伟大的民族自信。“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饱经忧患,但却从未屈服,而是愈挫愈奋,从来都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中国人民有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气概。
    必胜的信念来自于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使用各种残暴手段,犯下累累罪行,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丑恶的一页,其目的是要彻底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日意志。但是,坚贞不屈的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亲人的尸骨,与敌人战斗,直至最后胜利!
    伟大的抗日战争塑造了伟大的抗战精神,重铸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成为中国人民坚持长期抗战并赢得最后胜利的精神支柱。当前,抗战精神依然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