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初心 | 苏区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

http://www.newdu.com 2021-04-14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初心 | 苏区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苏区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平凡历程中,形成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些精神资源不仅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而且形成一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具体形态。比如,在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建设时期有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改革时期有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等。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滋养,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抚今思昔,鉴往知来。人民出版社读书会特推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系列文章,与各位书友一同回溯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中国精神。
    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苏区精神。
    苏区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建立了中央苏区、湘鄂赣苏区、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琼崖苏区、鄂豫陕苏区等13块革命根据地。
    在此孕育形成的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既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
    

  • 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


    方志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闽浙赣苏区的主要创建者。中央红军长征后,方志敏奉命率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在皖南地区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方志敏正气凛然,坚贞不屈。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国民党当局枪杀于南昌下沙窝,时年36岁。
    他坚定地认为,“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表现出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对党的事业的执着情怀。
    
    苏区时期,面对国民党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广大苏区军民抱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关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揭示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对于全党、全军和苏区人民坚定信念,经受各种曲折与考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苏区精神的灵魂所在。
    

  • 求真务实的精神永续


    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200多次武装起义,大多数是“城市中心论”指导的产物,最终无一例外都失败了。相反,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斗争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新道路。
    1930年1月,毛泽东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部光辉著作,从理论上初步阐述了中国革命必须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随着反“围剿”战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中共中央也从指导思想上认识到农村革命道路的重要性,并逐步接受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提出的农村革命道路理论。
    中国共产党能够提出并接受农村革命道路,与党的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重视农村调查分不开。他先后开展新泉调查、寻乌调查等系列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意识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带来的严重问题,提出马克思主义是需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求真务实精神,对当前广大党员干部认识世界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


    瑞金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1933年4月,出于安全考虑,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毛泽东同志便住在沙洲坝的村子里。有一天傍晚,他办完公事从外面回来,看见乡亲们都在塘里挑又脏又臭的水做生活用水,便萌生了带头挖井供乡亲们饮用的想法。
    他带着警卫员亲自找水源,带领身边工作人员和红军战士亲自动手挖井。从此,沙洲坝的乡亲喝上了干净的井水,结束了祖祖辈辈喝塘水的历史,乡亲们给这口井起了个名字叫“红井”。
    
    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和号召下,苏区时期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一心为民,开展土地革命,发展各项建设事业,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受到苏区群众的真心拥戴。
    历史照亮现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既是检验党的先进性的实践标准,更是我们党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的执政理念。
    

  • 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苏区干部好作风


    苏区时期,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苏维埃工作人员一律没有薪饷。1931年春,中央土地副部长胡海、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带头从兴国家中背米到宁都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吃,带动了一大批干部自带干粮去办公。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刘启耀在领导游击战争时与组织失去联络,虽然衣衫褴褛,乞讨度日,但腰间藏匿的一大包金条却丝毫未动,因为那是党的活动经费。直到1937年初成立了中共江西临时省委,他才将珍藏多年的金条上交组织。“腰缠金条的讨米人”是苏区人民对刘启耀的赞颂,也是苏区干部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写照!
    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是苏区干部的基本价值追求。中央苏区的各项事业无不是在条件极差、基础极弱的情况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不仅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代永葆先进本色、凝聚党心民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 苏区民众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整个中央苏区时期,赣南人民为红军提供了难以计数的军需粮秣和慰劳用品。仅中央红军长征前短短的五个月,赣南苏区人民在物资严重匮乏的情况下,节衣缩食、倾其所有,支援红军,合计捐献稻谷84万担、被毯2万床、棉花8.6万斤、布鞋5万双、草鞋20万双和军费150万元等。中央红军参加长征的8.6万余人中,赣南籍红军就达5.6万多人,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南籍烈士倒下。
    苏区人民为保卫红色政权进行的顽强斗争,涌现出了瑞金沙洲坝杨荣显一家“八子参军,壮烈牺牲”、兴国高兴乡邱会培一家12口“全家革命,满门忠烈”、定南胡传周一家父子兄弟五人全部为苏维埃牺牲、兴国籍烈士李美群“马前托孤”赴前线等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中央苏区主力红军和地方革命武装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与苏区民众倾其所有、踊跃支前密不可分,这早已为历史所印证。
    历史风云虽已远去,苏区精神历久弥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的:“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继承先烈遗志,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学习宣传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作出卓越贡献的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