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如任半塘《唐声诗》即秉燕乐为声诗之基本音乐体系,其语曰:“声诗与词曲,既同隶燕乐,本应视作一体。”任半塘:《唐声诗》弁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页。 ②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八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扬州诗局刻本,第2161页。 ③如任二北、阴法鲁诸家,强调词乐中民间音乐的重要性。阴法鲁:“在中原地区,在某些时期特殊的局部环境中,有以西域音乐为主的情况;但就唐代形成的整个新音乐来说,不是以西域音乐为主……唐代音乐是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传统音乐与传进来的西域音乐等音乐融会而成的,其中以中原民间音乐为主体。”阴法鲁:《关于词的起源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4年第5期。 ④如林谦三的《隋唐燕乐调研究》,强调并考证燕乐调与印度等地乐律的关系,而丘琼荪的《隋唐燕乐研究》则强调其与中土原有乐律的关系。 ⑤徐英:《燕乐界定说的困惑——关于词体起源问题的再思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第121页。 ⑥曹辛华:《从生成要素再论词体起源问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76页。 ⑦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二十四,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800页。 ⑧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二十四,第800页。 ⑨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二十四,第801页。 ⑩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二十四,第800页。 (11)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01-302页。 (12)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08页。 (13)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一百二十八,第3179-3180页。 (14)魏收:《魏书》卷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89页。 (15)魏征等撰:《隋书》卷十四《音乐中》,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31页。 (16)魏征等撰:《隋书》卷十四《音乐中》,第342页。 (17)姚思廉:《陈书》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84页。 (18)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107-1108页。 (19)以上据《旧唐书·音乐二》。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59-1074页。 (20)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八十五,第2817页。 (21)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十九,第1061页。 (22)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卷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31页。 (23)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三《为政》,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461页。 (24)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五《卫灵公》,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517页。 (25)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四十七,第1317页。 (26)魏征等撰:《隋书》卷十四,第345-346页。 (27)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八十五,第2817页。 (28)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3页。 (29)脱脱等撰:《辽史》卷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91页。 (30)凌廷堪:《燕乐考原》卷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页。 (31)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八九,第2161页。 (32)岳珍:《关于“词起源于隋唐燕乐”的再思考——与李昌集先生商榷》,《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 (33)脱脱等撰:《辽史》卷五十四,第885页。 (34)脱脱等撰:《宋史》卷一四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345-3346页。 (35)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十九,第1059页。 (36)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十九,第1061页。 (37)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十九,第1061页。 (38)凌廷堪:《燕乐考原》卷一,第4页。 (39)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一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11页。 (40)赵崇祚编,杨景龙校注:《花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页。 (41)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十九,第1051页。 (42)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十九,第1051-1052页。 (43)崔令钦:《教坊记》,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一集,第11页。 (44)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一集,第64页。 (45)李清照著,黄墨谷辑:《重辑李清照集》,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第56页。 (46)崔令钦:《教坊记补录》,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一集,第23页。 (47)薛季宣著,张良权点校:《薛季宣集》卷九,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08页。 (48)谢维新辑:《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十一“复雅歌词序略”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11页。 (49)见任半塘:《唐声诗》上编“弁言”。 (50)刘禹锡《纥那曲》二首:“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六四,第909页。 (51)王灼:《碧鸡漫志》,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一集,第105-106页。 (52)王灼:《碧鸡漫志》,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一集,第106页。 (53)元稹著,冀勤点校:《元稹集》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54页。 (54)赵令畴:《侯鲭录》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0页。 (55)皮日休著,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5页。 (56)皮日休著,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113-114页。 (57)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三三,第310页。 (58)辛文房著,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8页。 (59)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八四,第721页。 (60)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七四,第694页。 (61)范摅:《云溪友议》卷下,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64页。 (62)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40页。 (63)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第323页。 (64)张炎著,夏承焘校注:《词源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9页。 (65)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31页。 (66)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七十九,第1107页。 (67)吴梅:《词学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页。 (68)王维著,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0页。 (69)王维著,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附右丞年谱,第551页。 (70)刘毓盘:《词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0-2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