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中国文论的原本论域与时代重构(2)

http://www.newdu.com 2020-12-21 未知 罗如春 参加讨论

    【相关链接】
    
    《斯文:儒家“文”义的源起与诠释》,廖恒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12。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的字源出发,立足先秦原始文献与新出简帛,基于诠释学理论,对先秦儒家人文观的前史、成立、内涵进行了厘清和研究。西周灿烂的人文景观得以出现的枢纽,在于“文”从自然意转为人文意,从而奠定了作为整体性文明所必需的价值与意义根基。周文通过礼乐教化达成审美陶冶和共通感的营造,使基于文化认同的礼仪共同体得以成型,周文疲敝之后,孔子重订六经而立人极,本书重点释读《诗》《书》《礼》《易》《论语》的人文意涵,试图揭明其作为历史中逐渐生成的精神要素,是使中国文明得以成立与传承的根本原因。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时代精神特征与中国传统文论研究
    一 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中国文论
    二 中国文论的广义视域和当代西方文论的开放性特征
    第二节 先秦儒家文论辨义
    一 先秦时期“文”的多重含义及其从自然符号到文化符号的转化
    二 轴心时代的儒家与儒家文论
    第三节 “价值”辨义
    一 作为观念和实践的价值
    二 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
    第四节 作为精神活动的文学
    第五节 研究现状
    一 先秦儒家思想研究
    二 先秦儒家文论的相关研究
    第一章 溯源
    第一节 从字源看“文”的历史发生
    第二节 殷周之异文
    一 商代卜辞:文字与文体
    二 殷周转型与周文肇始
    三 天文、地文、人文
    四 周文的特质:个体性还是共同体
    第二章 衍义
    第一节 传统与道统
    一 好古与原儒
    二 传统作为解释学前见
    三 道统之为道
    第二节 天命与文命
    一 天之为命
    二 居易以俟命
    三 理想性的归乡
    四 天之将丧斯文欤?
    第三节 超越与内在
    一 儒家思想的超越性:现代语境中的论争
    二 超越的内在与内在的超越
    三 普遍的抑或特殊的?
    四 存在的终极性和道的超越性
    第四节 时间与境域
    一 圣之时者
    二 时间作为生存境域
    三 时中:生存的艺术化
    第三章 立言
    第一节 诗言志
    一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二 诗无吝志
    三 以意逆志
    第二节 发乎情:以楚简材料为中心
    一 《性自命出》与《性情论》的奠基性分析
    二 《孔子诗论》对情的讨论
    第三节 思无邪
    第四章 明德
    第一节 中和之美
    一 “乐而不淫”的中道之行
    二 正乐:中和的一个范例
    第二节 君子比德
    一 比于德
    二 比于义
    第三节 文质
    一 至善:尽善与尽美
    二 与西方对照:审美意识与灵魂的自我认识
    三 真理在诗中的言说和理解
    四 诗言以见道
    第五章 成礼
    第一节 礼之文
    一 礼生于情
    二 礼文之美
    第二节 《诗》、礼互解
    一 以礼解诗与诗礼互证
    二 楚简《诗论》:以《诗》解礼的新证
    三 以色喻于礼
    结语
    附录
    知识学的价值内核
    ——对先师余虹先生《文学知识学》的精神性解读
    辛卯追思
    儒墨的思想辩争与历史分际
    ——何炳棣《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商论
    “华化西学”:青年贺麟的黑格尔译述
    学术分科,经典变迁与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后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