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专访:诗人徐晓

http://www.newdu.com 2020-12-08 诗探索(微信公众号) 诗探索编辑部 参加讨论

    
    
    诗人简介
    徐晓,1992年生,山东高密人。著有长篇小说《爱上你几乎就幸福了》《请你抱紧我》,诗集《局外人》《幽居志》。参加诗刊社第35届青春诗会。曾获第二届人民文学诗歌奖、第十六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等。
    1、你是从哪一年开始诗歌写作的?是什么激发了你最初的诗歌写作?
    从初中时就零零碎碎地写,像写日记一样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我羞于提及那个阶段幼稚的习作,但承认它的存在,因为它见证了我的青春期——整个中学时期,我都在盼望着高考的结束、大学时代的到来。考中文系,全面而彻底地投入文学的怀抱,实现自己的文学抱负,是我幼时最大的梦想。上大学后,也就是从2011年开始,我最先写的是小说。陌生的环境,新奇的事物,专业化的学习和阅读……一个全新的世界瞬间向我涌来,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不同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我苦于小说创作无法迅速而直接地表达即时的感受,便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写诗。
    曾经,我坚信“生活在别处”,但我也必须承认,校园生活是我的诗歌之根得以生长的温厚土壤。孤独感几乎充斥了我的整个大学时光,更多时候,它是无形的,无法被描述。有时,我可以与它安然相处,适应它,享受它。但有时,一旦它来临,我却拿它没办法。看似丰富多元的校园生活,总是让人感觉荒诞。我曾尝试尽力去融入集体活动,但迎面而来的经常是一股无力感。于是我将人生新的可能寄希望于离开这儿,去往别处。于是,在这期间,我既被动又有意识地让自己悬置在一个真空中:人生就此停滞不前,除了文学,其他皆可忽略不计。因为写作(尤其是写诗)是我逃离此处去往远方的唯一渠道。那几年,内心里蓬勃的表达欲望和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日渐茁壮,在近乎偏执的状态之下,写作成为了我生活中的唯一。就像漆黑的夜空突然亮起了月亮和星星,我看见了光。
    2、请选择2—3位对你的诗歌创作最有影响的古今中外诗人或艺术家。
    世界上杰出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太多太多,我经常为自己匮乏的阅读量感到惭愧和焦灼。在有限的阅读视野下,仍旧令我感到无限幸福的是,我的诗歌创作受益于很多古今中外的诗人、作家、思想家、艺术家。那些伟大的灵魂,在我人生中的不同阶段,陪伴我,启迪我,指引我,照亮我眼前的黑暗,让我恒久地仰望。在这儿仅举两例吧。茨维塔耶娃,一生为爱而活,在苦难中淬炼诗歌的金子。她的坚韧和无畏,是我心之所向。西尔维娅·普拉斯,自白派诗歌的代表,相较于诗歌,她的生命更是一个传奇。有一段时间我从她身上感受到了强烈的共鸣——生而为人,没什么可逃避的,直面你的内心,直面死亡。然后,写下它。
    3、你写诗一挥而就,还是反复修改,还是有其他写作方式。
    一挥而就的情况特别少,但也存在过。这样的时刻是珍贵的,可遇而不可求。灵感来临时,如惊雷滚滚,如海浪翻涌,如暴雨倾盆。妙笔生花,有如神助。及时地捕捉到这天赐的机缘,往往会写就一首令自己激动不已的诗歌。但很多情况是一首诗写完后,会觉得并没有表达出心之所想,所以会反复琢磨,多次雕琢,或者放一段时间再回头看有无需要修改的地方。总之,绝大多数诗歌都会经过多次修改,小到词语、标点、分行,大到诗歌的结构,甚至推翻重来。人的思想总是在变化,一首诗虽然不可能达到完美,但诗人仍要有趋于完美的追求。对我而言,对一首诗进行不断地修改既是对过去自我的反思、修正和完善,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4、你如何看待生活、职业与你诗歌写作的关系?
    有时我觉得生活与诗歌是无限贴近的,没有生活,谈何写作?有时我又觉得生活与诗歌离得很远。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我近十年的诗歌写作生涯中,我也一直在面对它、思考它,而它也在随着我的成长而不断地调整并变化着。实际上每一天我都在面对这个问题,更确切地说是学生和诗人或者说普通人和诗人之间的身份转换问题。这是一件无法回避的事情,曾经它对我产生过一些困扰——学生身份是处处受限的,而创作之时的诗人形象的构建则需要解放天性。不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心,我都面临着一种矛盾冲突。在面对这种情形的过程中,生命中那些晦暗的部分,即我个人天性中的软弱、匮乏、不安同时也显现出来,我为此苦恼却也必须接受和正视它们。在我朝着成为一个更好的写作者努力的过程中,我不得不反复面对这些困扰。我带着这些问题,以及从生活中得到的教训,在写作中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发现、寻找、认识自己。
    但现在一种新的冲突仿佛又显现了出来。大众对“女诗人”或者“女博士”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身在校园,似乎只有“隐姓埋名”才能更加自如一些。写诗令我在难言的困境中获得稍许慰藉,但是“诗人”的称号则将我推向了某种令我意想不到的“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境地——真诚被视为作态,低调被解读成虚伪,甚至爱意的表达也被当作服务于创作的惯用伎俩而被无情地退回。而与诗人们在一起时我便不会有这种“甜蜜”的负担。
    早些年,我也曾假借“创作”的名义,高喊“拥抱苦难”、“与痛苦同归于尽”,但现在我更向往轻盈和自在。毕竟生活已经够艰难了,谁想一直背负着沉重的枷锁呢?
    5、你关注诗歌评论文章吗?你写诗歌评点、评论和研究文章吗?
    关注。站在写作者的角度,读诗歌评论或研究类的文章,不仅能够从中得到写诗的启发,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诗歌、了解诗歌的发展脉络,甚至有益于诗人自身人格的塑造。诗论往往包含着评论家独到的思想和卓绝的智慧,尤其是那些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读之令人醍醐灌顶,如沐春风。因目前所学专业与诗歌相关,所以今后会在诗歌研究方面倾注更多精力,朝着兼顾创作与研究的目标而努力。
    6、你如何评价现在的中国诗坛?
    “诗坛”这个词语似乎本身就象征着热闹、喧嚣的一面,如“影坛”、“乐坛”等。因此“诗坛”是一个复杂而多义的存在,甚至它是一个被人们建构起来的产物,这里面不仅包含诗人和诗歌,还包含着不同的诗歌观念、各种各样的诗群流派、诗歌刊物、诗歌活动、诗歌奖项、与诗歌相关或无关的纷争……诗坛仿佛波云诡谲的大海,就我目之所及,不过是冰山一角。所以于我而言,现在的中国诗坛,更多的是一种模糊而不充分的想象,就像对现代诗坛、唐朝诗坛的想象一样。
    7、请写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诗歌写作要素。
    第一,情感。情感是一首诗的灵魂。任何伟大的文学或艺术作品,无一不渗透着创作者真挚的情感。情感可以克制,可以隐藏,可以自然流露,可以张扬,但诗句的背后一定要有一个作为主体的人在发声,他必须直面并坦陈自己的内心,对笔下的每一个字秉承着真诚的态度。
    第二,体验。切身的体验会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深刻性。没有真实的生命体验的诗歌如同没有根基的楼宇,摇摇欲坠。一个诗人要想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声音,离不开真实而独特的个人生命体验。
    第三,审美。一首好诗可以有千般模样,但必须是美的,要有对语言、形式、意义、境界等各方面要素更深层次的表现和追求。
    8、请提供你自写作以来的10首代表作题目,请注明写作时间。
    《男人》(2012)《大雪之夜》(2013)《我允许痛苦不请自来》(2013)《像卡西莫多一样活着》(2013)《中文系》(2013)《月光依旧恩慈》(2016)《幽居志》(2017)《相逢》(2018)《明月高悬》(2020)《隆冬》(202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