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伯恩斯坦著作的影响之外,另一条线索也十分重要,即他所处的智力圈子,他的信念共同体。除了向少年爱因斯坦推荐伯恩斯坦著作的医学生塔尔穆德,爱因斯坦在大学时代以及专利局时期所交往的朋友所形成的圈子更对他影响至深。那应该是爱因斯坦智力活动的黄金时代了吧,其时,他可以同这些朋友们“讨论科学的基本问题,而不必顾及学科之间的界限或者已经确立的学派的权威”,正是通过与这个圈子的朋友们的交往,爱因斯坦“练成了对已经确立的科学的批判性反思,而在通常的学术环境里,人们专注的则可能是这些科学理论的各种特殊应用”。由此看来,爱因斯坦在毕业的最初几年未能进入他所期望的物理学机构也许倒是一件幸事了。而在这些朋友当中,一位名叫贝索的人显然是最为重要的。正像雷恩教授在书中所注意到的,在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相对论的文章中,贝索,一位“不成功的工程师和成功的梦想家”,是唯一一位受到致谢的人。 阳光灿烂的午后,在瑞士专利局的一间办公室里有一位二十郎当岁的帅小伙。确认了四下无人之后,该小伙从抽屉里拿出一撂草稿纸,写写划划起来。——这是关于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之诞生的故事的经典版本之一。这个故事勾勒出一个孤独的天才的形象。但是再一次地,我们会在《站在巨人与矮子肩上》中发现,它只给了爱氏传奇故事的一半,而这个故事的另一半是这样发生的:1905年5月底的一天,爱因斯坦来到他在专利局的同事贝索家中作客,再一次讨论他所钟爱的话题——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虽然贝索不是一名物理学家,但却是一位尽管有时候心不在焉的饶有兴趣的外行人……贝索总是不怕提出一些看来很天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有助于把讨论引向对传统成规的突破。”那次谈天的次日,爱因斯坦再次来到贝索家中对他说“谢谢你,我完全解决了我的问题了”。 第三条线索来自爱因斯坦生活的时代的智力背景。这一点在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正如书中所言,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得益于一种“哥白尼过程”,即“从经典物理学的边界问题的有疑问的解答中产生出的一种新物理学的基本机制”。这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经典物理学的边界问题构成了爱因斯坦思考建立一种新理论的动因与切入点,具体而言就是经典引力理论与狭义相对论难以相容;另一方面,其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其建立一种新理论提供了先决条件,“即使在狭义相对论已经树立起来之后,修正牛顿引力理论的大部分手段,仍然要取自经典物理学的武器库”。 雷恩教授在书中写道,关于爱因斯坦革命必须从知识长期演化的角度来加以考察。也正是透过这一角度,一场爱因斯坦的革命最终体现为一种知识体系的转换;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对科学知识内容的反思会对科学知识的结构起到一个反作用,或者说,正是这种反思构成了知识体系结构性变化的基本机制。这构成了本书结论部分的主要观点,从一种颇为现实的意义上来说,这似乎阐明了创新的一种机制;而对于那些喜欢从阅读与思考欣赏智力之美的人们来说,这一结论则为理解人类知识演化的漫长历史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型。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