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评《徐梵澄传》:跨越中、印、西的大学者(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徐梵澄入院时,阿罗频多已去世,他见到的是院母密那氏。他们交流用的语言不完全相同,但是在沟通上不存在障碍(《传》,208-209页)。此一情景我完全相信。在我有缘遇到的学术界人物中,梵澄先生是其中沟通障碍最少之人。我的强烈印象是,他能完全听得懂你,即使他的话中夹杂着湖南口音,即使你表达得并不怎么好。梵澄先生善于倾听,并且时常呼应,和他谈话,有如沐春风之感。在此我想记录的倒是一个例外。我曾经问起他一位也是长居印度并用英语写作的佛教人士,先生没有回答。多少年来我一直思考此事,于此逐渐有所领会。虽然我的领会不一定对,但是对于此路学问的认识,确实因此而加深了。
    徐梵澄由于“母亲”的欣赏,在学院单独建立了华文部。他不但受到了生活上的照护,而且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母亲”说的“我和你在一起”(《传》,216页),可以认为是加持或加被(《文集》卷四,40页)。徐梵澄在这里生活了二十七年,完成了一生的主要学术成果。
    第三时期,相当于1979年至2000年,七十到九十一岁。此一时期试抉出两个关键词,一、奥义书(约公元前700-前500);二、陆王(陆九渊,1139-1192;王阳明,1472-1528)。徐梵澄于1978年末归国,游子返乡,正值景运方新,心情一片舒畅。此时他已年届高龄,来日无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努力做,赶紧做,其他一概不管。”(《传》,435页)鲁迅晚年在上海临终前说:“要赶快做。”(《且介亭杂文末编·死》)师生之间,其精神一脉相承。
    为什么选取印度的《五十奥义书》(1984)?因为这是印度系列之始。本书是他一生翻译和学术生涯的顶峰,徐梵澄被称为“当代玄奘”即由于此,在归国后对中国学术界产生影响亦始于此。犹忆此书出版时,我还是学生,得书如获至宝,多买数本以送人,促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段转折。
    有了此书,于印度系列的进路已完全清晰:古代著作为《五十奥义书》、《薄伽梵歌》;今人著作为阿罗频多、密那氏。为什么将古今分为两段?因为《五十奥义书》、《薄伽梵歌》和阿罗频多、密那氏,两者还不能完全等同,尽管后者蔚为大宗,但是还可能存在其他解释。《五十奥义书》、《薄伽梵歌》之下,以《薄伽梵歌论》完成衔接,因为阿罗频多在狱中读《薄伽梵歌》而见道(“《薄伽梵歌论》手稿小引”,《文集》卷四, 24页)。辅之以《瑜伽论》,此外还有《瑜伽的基础》和《瑜伽书札集》。最终以《神圣人生论》殿后,此书为阿氏生平巨制,辅之以《社会进化论》和《周天集》。具体理解或可由《母亲的话》入门,当年甘地曾读之,曰:“此乃滴滴甘露也。”(《传》,204页)
    为什么选取中国的《陆王学述》?因为这是中国系列之终。徐梵澄1988年出版《老子臆解》,1994年出版《陆王学述》,由此贯通古今,完成相应的中国系列。《老子臆解》可以说是1949年以后的解老最佳作,徐梵澄在归国初参观马王堆可能有所感发,而内容酝酿于胸已经有二十五年了(《梵澄先生》,31页)。《陆王学述》是为中国思想寻出路的有为之作,“中国本土之哲学,只有这一套最觉得声弘实大”(《文集》卷一,405页)。1992年,徐梵澄谈起自己可以传世的著作有三种,《五十奥义书》、《薄伽梵歌》,此外还有《老子》(《梵澄先生》,69-70页)。这里试图再增补一种陆王,因为可能是梵澄先生的思想归宿。徐梵澄译介印度典籍,并非单纯为了引进,其目的是为了中国。他曾经说:“印度是个大国,中国也是个大国。印度可以不懂中国。可是,中国不能不懂印度。”(詹志芳《琐忆徐梵澄先生》,《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5期)梵澄先生选择陆王,和当代提倡宋学者不同,主要是取其和精神哲学的相应。而且和阿罗频多比较,先生似更倾心于陆王。我不能确定此一印象是否正确,姑志于此,以俟识者辨之。
    在印、中两大系列以外,梵澄先生于学术尚有其他进路。其一,著有《希腊古典重温》(1988),他由早年的尼采,经阿罗频多《赫拉克利特》(亦即《玄理参同》),至此上溯希腊。其二,试图校勘《圣经》,已开始做准备工作,最终未能完成。其三,他还向西方介绍“孔学、小学及中土所传唯识之学”(《文集》卷四,170页),用英文写或译了不少中国文化典籍。论者称许他为跨越中、印、西的大学者,真实不虚。
    行文至此,我还想提出一个问题。《徐梵澄传》278页提到,在“母亲”去世后,院方想收回房子,梵澄先生略略无奈。然而,这些人不是“母亲”的继承者吗?不是也在修习“无上知觉性”吗?此类情形,日常生活中往往可以遇到,在学术上怎么理解?《传》247页提到“不愿看某些人的嘴脸”,275页提到“他们也巴不得他赶快回去”,370页称“可是他们却压下来不给发表”,世界真的是按照理想进化吗?其理论是否还有无法说明之处?
    此外,《徐梵澄文集》的编纂花了极大努力,有功于天下后世。但有一处稍存可议,即第四卷从原书抽出序跋单独编辑,这样做虽然方便了检索,而且有先例可循,即《鲁迅全集》1981年版把古籍、译文的序跋编为专集。然而将原书和序跋分割开来,在阅读时也可能有所损失。
    最后,我愿意抄录《传》中一段话,作为此文的结束。1990年,二十年前曾经在印度担任徐梵澄助手的一位美国姑娘,写信告诉徐梵澄的邻居,梵澄是她一生最为惦念之人:
    遇到了他,我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他是我衡量自己的标准。我希望人们都能够与徐先生这样的人生活一段时间,这样他们就能认识到许多事情是有可能存在的。(《传》,256页)
    对于一个人而言,在我看来,这是梵澄先生所能得到的最美好的赞颂。
    延伸阅读
    ●《徐梵澄文集》(十六卷)
    徐梵澄著,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梵澄先生》
    扬之水、陆灏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