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评基辛格《大外交》:中美博弈中的“道”与“术”(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相比较而言,基辛格的《大外交》实在是一本杰作,其渊博的历史知识几如泉水一般,喷涌而出。该书从十七世纪初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说起,一一评点黎塞留、拿破仑、俾斯麦、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欧美各大国的外交策略,历数现实政治和理想政治的得失,可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世界外交史“教战手册”。不过,这本书却未能改变美国政界和学界对基辛格的成见。在美国,基辛格一直被视为“现实政治”的信徒,为了利益可以牺牲原则的人,因此口碑不是太好。用美国自由派的话来说,“他是从不谈民主和自由的”。而且,在尼克松当政时,他也确实与拉美的一些独裁者有过“接触”,至于是否参与过智利和阿根廷的军事政变,至今仍是个谜。但是,“瑕不掩瑜”,他和尼克松在七十年代初断然采取的“联华反苏”策略可以说是“冷战”的转折点,为最后击败前苏联、让中国融入国际社会,铺平了道路。而且,其意义还在持续“发酵”,至今中美两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在享受它带来的巨额红利。
    当然,基辛格并非不谈理想和原则,而是坚信现实主义的外交策略是实现理想主义政治的有效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想把美国的理想主义与欧洲的“均势外交”糅合起来。因为一方面,他发现欧式外交过于“自私”,“旨在使变动不已的各国势力保持均势,就为了这个目标必须在道德上采取中立,并根据权力的微妙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第35页)。而另一方面,美国的外交又过于理想化,习惯于以道德标准(即美式价值观)、而非国家利益为外交指南,往往空耗国力,换来的却是别国的批评和谩骂。为此,他认为,“传统的美国理想主义必须与慎重思考评估当前事实相结合,以便产生有益的美国利益的定义。”(第807页)换言之,美国应该支持民主政府而非独裁统治,为在全世界扩大民主和自由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这一道德承诺必须以美国的国家实力为基础,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否则,皇皇大言只能削弱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
    根据这一思路,基辛格认为,美国领袖们在二十一世纪里“必须向民众阐释国家利益的观念,说明在欧洲与亚洲维持势力均势,为何符合美国利益。美国需要伙伴在世界若干地区维持均势,并且这些伙伴不能永远只照道德考虑的原则去挑选,美国外交政策同样需要以清清楚楚界定的国家利益,作为基本指南”(第784页)。就目前的国际格局,他认为,美国最可行的外交战略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建立不同的安全体系。比如,在大西洋地区,由于欧美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所以可以建立以共同的政治、经济原则为基础的共同体;而在太平洋地区,情况就比较复杂,有些区域可以共同安全原则为基础,有些则要以经济关系为基础。总之,新的世界秩序不应该是平面的、均质的和和谐的,而是折叠的、有杂质和冲突的。而美国能做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国家利益,尽可能地化解冲突,或把冲突限定在可控范围内,通过耐心积累许许多多的小成就,逐步实现美国的理想——和平、稳定、进步和人类自由。
    不过,在赞叹基辛格为美国国家利益考虑如此周密之余,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基辛格的观点只是反映了美国外交意识的一个方面,即“现实主义”,它接近欧洲的外交风格。而美国外交精神还存在另一面,即理想主义。而且,历史也表明,一旦美国得势之后,其理想主义一面就会膨胀。比如,在里根时期,基辛格就被边缘化,美国外交战略由防御转为进攻,通过“星球大战”计划,最后拖垮前苏联。
    此外,国人也须注意,即使基辛格本人发表“重新平衡与中国的关系”一文出自真诚,但是也要注意美国当局会利用基辛格的策略来用“空间换时间”,暂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收缩”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以便“卷土重来”,也未可知。
    当然,种种迹象表明,在中美双方的外交博弈中,历史的天平可能会最终倒向中国一边。但是,这只是一种“愿景”,还不是“现实”。美国人手中仍有许多“王牌”。单就两国的外交精神来说,美国人视“现实主义”为手段(“术”),而以理想主义为目的(“道”),当下的中国人则相反,因为主流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现实主义”就成了可能的唯一选择。从长远来看,缺乏“道”的国家将无法凝聚人心,终将在国际博弈中落败。因此,中国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形成绝大多数人接受的主流价值观,不仅值得中国人追求,而且还能吸引全世界。换言之,人才可以全球网罗,技术和制度也能在模仿中不断创新,唯有主流价值观,却非得自己“生养出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