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评《国风西行》:何止是风情(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当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家加入到久已存在的国际贸易当中之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世界图景?曾经有在那不勒斯大学工作的朋友向我推荐一本小书,介绍当地几座贵族府邸内幸运珍存下来的中国彩纸壁饰,书中谈到,当年,那不勒斯的贵族为了赶上这一潮时髦,必须花高价向荷兰等国家购买远从中国运来的那些展示“制瓷”、“桑蚕丝织”、“水稻种植”、“茶”工艺过程的纸画。至于此般纸画与康熙、乾隆等中国帝王大力提倡的“耕织图”之间的明显关系,已经成为艺术史家们注意到的课题了。再举一个很细节的例子:《红楼梦》中的“平儿理妆”一节可谓深入人心,其中涉及,怡红院的擦脸粉乃是以紫茉莉花籽的白粉加工而成。而在今天关于植物的图书中标明着,紫茉莉花是从美洲传入的一种植物。更惊人的是,以紫茉莉花籽的白粉做脂粉,早在崇祯年间的《天启宫词》中就提到了,作者秦兰征并且作注说明,以此种花粉匀面的化妆法先是在民间流行,然后由天启朝的张皇后引入宫中。如果当代的植物学家们没有搞错的话,那么,至晚在明代中后期,紫茉莉就从美洲大陆远渡重洋,在中国的土地落地开花,后来,还进入了最经典作品的最经典情节。当然,一种最容易的解读,就是将这个细节作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世界产生震撼的例证。问题在于,早在哥伦布起航之前,中国以及世界各地久已进行着各种植物的绵绵交流,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各种香花如茉莉、玫瑰都是引种成功的异域植物,今天中国人饭桌上的调味料也大抵没一样传承自诗经时代的食谱。因此,也许换一种立场,从紫茉莉花在古典文献中的现影,可以感受的却是中国在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之际的巨大应变能力与接受能力。
    当然,最不该忙做的就是下诸如此类的结论。布歇油画中美少妇用来洗脚的青花缸也罢,《红楼梦》中的紫茉莉妆粉也罢,所提示的乃是,对于过去的几百年历史,我们并不一定有足够的观察。不过,如果真要重新观察历史,那么,仅仅以欧洲为中心,或者“以中国为中心”,也或者,如中国学者与西方汉学家容易落入的窠臼那样,仅仅把欧洲—中国的关系放在视野里,恐怕仍将是一场白忙。《国风西行》的作者在里斯本见到“一些用青花风格装饰的外墙”,并由此简单讨论了葡萄牙“青花瓷”与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然而,如果看过——随便举一例——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内的那外墙满布青花砖的宫殿,就不难感受到葡萄牙“青花风格装饰的外墙”与后者如兄弟般的亲缘性。实际上,如果不将伊斯兰世界包括在内,关于青花陶瓷作为一种世界现象的讨论恐怕就很难真正有效,一如因为我们不肯去了解奥斯曼土耳其,于是也就很难真正搞明白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一样。
    程庸形容自己在西方世界“探访四百年之前中国艺术文化传播欧洲的踪迹”为“一个人的征途”,无疑,还该有人把这一场充满洞见与勇气的征途继续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