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思虑中国:作家型媒体人精耕细作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中国经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李宗陶著 《思虑中国》 新星出版社 2009年3月版
    《思虑中国》只是李宗陶的一部分作品。我喜欢称她的文字为“作品”而非“访谈”和“报道”,是因为它们显示出她对语言和性灵近乎严厉的爱惜。此特质让她在亲临、记述这个时代最核心、最动荡的现场时,更像个酷忍、敏感而镇定的土地测量员;而当她与声名赫赫的智力精英问答往还时,则又似一位深谙琴性、从容不迫的琴师。
    诚然,精英是“琴”。但麻烦在于他们有的是钢琴,有的是提琴,有的是胡琴,有的是电贝司……你怎么可能每样琴都玩得呢?李宗陶的神秘在于,她就是每样琴都“玩”得,她就是能让每部琴都奏出酣畅的乐音。《思虑中国》即是她“琴师”生涯的演出现场。因为是“音乐”,所以读来并不似书名那么累人。她不愿你看到思维的辛苦相。她对思想文学艺术的胃口奇好,她对不同的智识领域均以“明心见性”的方法待之。她宁愿把读者想象成语言的享乐主义者,纯正文化趣味的持有人,刁钻挑剔的美学伙伴,如此她才能欣慰于自己苛刻的打磨——所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者,说的就是李宗陶之流。此种人古今皆有,在古代也许能熬成个李清照,到而今,她就只能当记者了。
    我们知道,国内几家野心远大的媒体杂志或多或少都以《纽约客》为模板,注重新闻的文学化和个性化,这就颇给了文字癖深重的李宗陶们过瘾的机会。于是我们得以看到文体独特的“宗陶式”访谈录——上半部叙事,下半部对话;叙事部分极尽挥洒她的才情和观察力,将受访者的人生心路与神采个性和盘托出;对话部分则全凭她的案头功夫和头脑识见,以精警的提问手指,拨弄受访者的心弦。
    我时常惊讶于她的涉猎之广,思考之透,提问之切中要害、举重若轻。比如,她问学者余英时:您著作中频繁出现的“同情的了解”一词究竟何意?史学家治史应持何种态度?真是问到了穴位上,余先生的回答亦能澄清不少字面的误解。有时,她也在问题里坦率地眨着批评的眼睛——她问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我读了《纵乐的困惑》,它最后落在批驳‘西方中心论’,而没有分析这个国家内部经济巨大发展和生活失去平衡之间的矛盾成因,您对此有感觉吗?”她谑问姜文:“您说您的片子是纯Vodka,不掺别的。您确信没从您喜欢的马丁·斯科塞斯、库布里克、费里尼那儿拿东西,全是您自己的主意?”可以想见,受访者听到此问,在心里“咯噔”一下的同时,又会感到多么提神。
    宗陶是个敏于行动的奇女子,阅历之复杂令人咋舌。在成为书斋型记者之前,她一直深入触探当代社会的极端之地——报道伊拉克战争、采访中国的艾滋病感染者群体、记录汶川大地震……这些我所望尘莫及的历险,在她都已风轻云淡。惟有沉淀下来的现实关切与怀疑精神流淌于血液里,变形为她对知识精英们召唤性的提问。关于李思怡之死,关于学术腐败,关于抵制遗忘与道德重建,关于当代艺术与中国国情……这些沉甸甸的现实之问,出没于风雅高蹈的文化轻音乐之间,形成了她所特有的静气与火气、风情与风骨的平衡。人们常说媒体浮躁,好在还有《思虑中国》这样的书,显现出作家型媒体人精耕细作的另一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