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青黄不接:别作“七十年代”的人质(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北京青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一个很根本的问题就是,七十年代,到底是不是一个“特别的时代”,而这,对于我这种80年代生人的小孩儿而言,显然一无所知。于是,也只剩看看这些“特别的知识分子”的份儿了,以及他们那些“特别的影响力”。可惜这种调子看多了,显然叫人生理反感。之前的《80年代访谈录》多少有些这种调子。也正像陈丹青所说的:“回忆80年代是这帮人,但回忆70年代,偏偏也是这帮人。”而这显然不是什么积极的态度。又比如《持灯的使者》、《沉沦的圣殿》一般作品,基本都是这帮人在塑造一种关于往昔峥嵘岁月的想象。毕竟,一个时代总是多数人的经验更具有普遍性和阐释性,虽然这种多数人的经验,很多时候看来是愚昧的,但也是必须面对的,否则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只面对一小撮儿精英的经验,这些掌握了话语权的,并且没有办法替更多喑哑的群众发声的贵族的经验,也实在乏善可陈。所以也不知道陈丹青说上面那番话时,有没有对文化传统青黄不接的一种感慨……
    确实,在这帮人的文字中,显而易见的是七十年代的诗歌,隐秘阅读,思想潮涌,有普遍的集体记忆:比如“《今天》或类《今天》”岁月,和那个回荡在很多人青春期的,关于“我不相信”的调子。但是一句口号,是没办法构成一个年代的。并且对于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而言,简直会相信北岛们突然成了多数派。而当很多人追随这种多数派的时候,北岛又出来发声——2003年,《书城》上有一篇关于北岛的访谈。当时记者问北岛,“你怎么看自己早期的诗歌?”北岛回答:“现在如果有人向我提起《回答》,我会觉得惭愧,我对那类的诗基本持否定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那时候我们的写作和革命诗歌关系密切,多是高音调的,用很大的词,带有语言的暴力倾向。我们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没法不受影响,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写作中反省,设法摆脱那种话语的影响。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这是一辈子的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