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是不错的小说,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小说。但如果读者想通过阅读这本书,来加深对目前每天占据报纸国际新闻版面头条的伊朗总统大选纠纷的理解,那必定会大失所望。因为本书所描写的是伊朗犹太人的生活,而伊朗的人口主体是波斯族(51%)、阿塞拜疆族(24%)、吉拉克和马赞德兰族(8%)等民族,波斯犹太人和吉卜赛人、哈扎拉人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加起来,才占到伊朗总人口的1%。《月光》中确实有提及伊朗在二十世纪的政治变迁,但它对这种社会过程的描写是维基百科式的,丝毫无助于读者理解穆萨维如何会从哈梅内伊的左臂右膀走到他的政见的对立面。 值得专门指出的是,近年来世界各地对伊斯兰世界的浓厚兴趣已经延伸到文学领域,应运而生的是许许多多描写中东地区的作品。这些作品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兜售异国风情为主、本质上和欧美文学传统血脉相连的作品,比如哈立德·侯塞尼那两部极其畅销的作品;一类是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学传统的作品,比如拉维·哈格的《德尼罗的游戏》(De Niro's Game,Anasi Press,2006)、拉比·阿拉米丁的《讲古人》(Hakawati,Knopf,2008)和卡德尔·阿卜杜拉的《无字天书》(Spijkerschrift,De Geus,2000)。那海女士的这部《月光》属于前者。虽然出生在伊朗,但她的作品,无论是《月光》之前的《孔雀》,还是《月光》之后的《里海的雨》(Caspian Rain,MacAdam/Cage,2007),都没有显示出阿拉伯文学的痕迹,反倒有加西亚·马尔克斯和伊莎贝拉·阿连德的影子。 当然,吉娜·B. 那海是个好作家,她的《月光》肯定不会让那些花了二十六块钱人民币的读者感到不值。至于出版方给她戴上的那顶高帽,“当代西方最具实力的小说作家”,若非虚伪的欺骗,便是真诚的无知,那海女士若是知道,恐怕会深深地感到难为情,请把它当成笑话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