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报道即遮蔽 读《报道伊斯兰》(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经济观察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如何传递伊斯兰世界的正面形象?这个问题必须在有解的情况之下才能找到答案。而按照亨廷顿的解释,文明之间的冲突是天然形成的,源自一种不可解的状态,并将永远继续下去。而在萨义德的框架中,文明之间,即便是发生了冲突,也只是因为双方的误解导致。当下虽然并未直接冲突,可因为一方对另一方的过度遮蔽依然导致了问题存生。但是,假如这种遮蔽被驱除。西方世界能够产生和得到有关伊斯兰世界的正确知识和印象的话,“文明的冲突”,应该是可解的。
    萨义德回到了诠释学的意义上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而此时的他,依然是站在一个要求西方学者对于伊斯兰世界如何看待和诠释的立场之上的。对于“一个文化是否能够获得另外一个文化的真正知识?”这个问题,萨义德认为,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两个条件便是:一是藉由真正的交流,与异国文化进行非强迫性的接触。二是对于知识的诠释进行正确的认知,并积极的寻找渠道摆脱“诠释的循环”。而这一切的基础性要求便是:“除非我们能够从人性与政治的面向,将知识理解为某种必须去争取的事物,而且知识效力的对象是人类而和平共存与社会群体,而不是特定的种族、国家、阶级或宗教,否则我们的前景仍将暗淡无光。”
    但是,萨义德的不足之处在于,这本书中以过多的篇幅来讲述具体的遮蔽的现象,而对于到底如何来解决,除了抽象层面上的对于如何更好的进行“诠释”之外,并没有太多的可行性建议提出来。而这,也就造成了我的一种不乐观的心态。或许,一种解决之道便是针对西方对于伊斯兰世界的错误认知的起源进行仔细的分析,以便找到答案——西方世界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态度看待伊斯兰世界,这是书中前半部分的重点之一。它既源自西方世界的宗教因素、过分自大,也源自它们针对以色列的态度。
    “文明的冲突”或许可解并不意味着必定能解,假如没有更好的框架和解释进路以及造成遮蔽的强势一方的主动参与,想要打破现状,显然是一种无稽之谈。现在最大的问题,便是西方为什么要主动改变自己的举措?它会因此获得什么好处?以此为基础来理解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针对伊斯兰世界的讲话,便不会因为表面上的标志性意义而变得过分乐观。虽然这开启了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双方进行正常沟通的大门,但是,在没有弄清楚美国这种转变的基础和动机之前,这本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如何以正常的方式去看待伊斯兰世界,仍将继续难以回答。而在旧有的隔阂与冷战思维的框架影响之下,那个被当做是苏联替代品假想敌的伊斯兰世界,也将依然身处在被遮蔽的阴暗之中,无法自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