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阅读本书连载】 生活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心中有数”,但心中有数首先要眼里有数,所以我们习惯于“实证方法”,通过调查得出统计数据,再做成表格、数字,生产车间里有箭头图,研究报告里有柱状图、折线图、曲线图、模拟曲线、回归曲线,好了,这下,我们踏实了。 可是,由于商业利益的存在,统计数据也会表现出倾向性,或者预先设定了倾向性。所以,让我们感到踏实的数字未必反映真实状况,我们依赖的“实证方法”未必就“实”,其过程可能是把一种倾向研究成“事实”或证明成“事实”,与其说是“实证”,还不如说是“证实”。 美国著名统计学家达菜尔·哈夫的名著《统计数字会撒谎》或许能让我们对于统计中的陷阱有入木三分的认识。自1954年出版至今,这本书多次重印,历久弥新。达菜尔举出许多活生生的案例,向我们一一解读了统计中的陷阱,读起来很有味道。 达莱尔提出,当你面对统计数据时,先要问自己5个问题:谁说的?他是如何知道的?遗漏了什么?是否有人偷换了概念?这个资料有意义么? 笔者很注意电视、报纸上卖药的广告,“中国有百分之××”的人“缺钙”、“前列腺”、“性机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