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老子四川人——四川人自在生活的底气》石维 马小兵 林元亨/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四川人的心弦不知被何方神灵拨动了一下,”“源源不断的幽默犹如天外来客,创造了一个想必是任何人类自然灾害史都没有记录过的奇异景象。” 四川人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来的幽默、豁达、包容、坚韧、乐观,以及强大的自我修复、再生能力,赢得了中国和世界的尊重和惊讶。他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四川人在如此逆境中还能泰然自若?还能谈笑风生?其实这是四川人在以自己的方式向自然向人类表态。这种表态是血液中的,命定的,如同所有发生过的大灾难,依然不可逆。如此应对灾难,堪称独一无二。 在互联网上搜索“四川人”一词,毁誉参半,全都说不准确,道不透彻。一些社会学者将四川人与北方人和南方人作了一番比较后,干脆下了一个更让人找不着北的定义:不南不北四川人。 四川人实际上是亦正亦邪构成的特殊材料。自古正邪不两立,四川人的“邪”,是一个只有四川人才能领会的词。中性偏褒,并不是《现代汉语词典》所解释的“邪恶”、“罪恶”。它含有不按常规出牌,但又没有多大过错,狡猾、小聪明等含义。四川人是一个群体概念,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化概念。人格独立、自成一体是四川文化在四川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精神特质。这也是汶川大地震后,文化人类学家提醒前去参加心理干预和援助的有关专家注意的内容之一。一个群体永远保留着他生活的地方的痕迹,他在最自由和最危急的两种极端时候,其文化的特性总是表露无遗。四川人在地震中表现出来的坚韧、达观、幽默,对个体生命的仰视与尊重,是四川人几千年养成的别具一格的文化人格的外化。 四川历史上多次移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移民省份。移民在这口巨大的川味“火锅”中变得川味十足的同时,也把他们从原籍带来的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加入到川味“火锅”当中,从而使川味汇集了全国各地之精华,变得越发醇厚、丰美、厚重,这就形成了川人性格中的又一特征:非常具有包容性。“格老子”这一口头语,就是移居四川的外省移民,与保留中古遗风的四川土著共同创造出来的。即是在湖南人、闽粤客家人使用的物主代词“我格”的基础上,加上四川人爱说的“老子”一词构成的。在四川方言里,一向有以“天王老子”来比喻极有权威的人的习惯,似乎可以把“格老子”理解为“我的天王老子”的省略句式。红遍全国的川菜其实也是移民文化的结果。因为包容和开放,热爱游戏和崇尚自由,四川人凭着自己的盐和自己的嘴,硬是把这块盆地变成了中国的泡菜坛子和中国的味蕾,四川人为中国人造胃,为世界提供厨房。 看一个人是不是四川人,可以从他的行为方式、秉赋甚至口音,乃至他的生活态度方面作一个综合判断,而这往往源于道家文化和移民文化这两个背景。四川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智慧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反省自身生活态度的视角。四川盆地、天府之国、道家文化、移民文化——环境与文化有没有关联,有怎样的关联?循着这一思路,我们对四川人这一群体的文化性格、精神气质作了一次整体性的观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一定准确,但肯定有它的基本道理。借助这一视角,本书依次对川人性格、四川人的来历、四川的男人和女人、四川的历史和文化等等进行了一番探究。希望多少告诉读者一些关于“独一无二的四川人”的真相。 策划许久的《格老子四川人》一书,终于在纪念地震一周年前夕与读者见面了。谨以此书献给在5.12大地震中承受了太多伤痛和苦难的四川人民,以表达我们对他们在巨灾面前表现出的从容和坚韧的崇高敬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