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读《瞧,这人》:回溯历史 观照现实(3)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豆瓣 佚名 参加讨论

    “让历史记住1922年!这一年,中国在领土上收回了山东(因为美国),又丢失的蒙古(因为苏联)。”“相对英美白色帝国主义而言,它是赤色帝国主义。”
    ……
    这些言说,或迥异于教科书上的正史记述,或偏离于主流话语立场。就我个人而言,很多原来听都不曾听过、想都不曾想过。是历史还原?抑或改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此书犹如进行一次思想操练,那些抽象孤立的事件、名词被连贯起来,大节细处,历历在目,迫你去怀疑地看、审慎地思,努力去寻一份不惑。
    陈远先生对《瞧,这人》的评价是:“胡适的酒杯,邵建的块垒”,很有些道理。但这比喻得使我不由得把邵建先生向“饮中仙”的方向联想了一下,觉着远没那么洒脱。书中那些钩沉发微、甄别勘判的工作,更像是考古家的活计。要拂开历史尘烟,拨去岁月蒙翳,所言所论要站得住脚、经得起诘问。我在豆瓣还看到一位读者对此书的评价——“对得起愿意拿起这本书的每一个人”,这应该是来自读者的最高评价了。我很想知道,这部书能不能最终得到来自史学家以及时间的评价——“对得起历史”?
    7 几点疑问
    尽管阅读过程中时常颔首以赞,但还产生一些疑问。我知道,作家行文有自己的内在理路,我这文史外行人的观点只是“姑且一说”。
    1). 胡适在历史上有多重角色,尝自承“九项全能”。《瞧,这人》侧重于胡适的思想、政治活动,对胡适在考据学、《红楼梦》考证方面的工作几无涉及,对胡适的教育理念、治学成就所论也不多。当然邵先生力不在此。不过我想,是否还是概括论及一下?他在学术上的开创实绩较其思想影响力而言,从操作意义上说,似更扎实、并得到承续,此惠后人得享。
    2). 全书着力于胡适的事功、哲思、交游,多为大叙事,对胡适的家庭生活几未提及,如何时婚配、得子、丧女、江冬秀的作用,是否可简笔交待些?像我这样对胡适生平略知的读者犹可,对初识胡适的读者而言,世俗生活经历也算大框架中必要的小坐标点,便于对胡适定位。
    3). 书中有多处涉及鲁迅,持论大多恰切平正。但说到鲁许恋情,“正和学生许广平暗渡感情之陈仓”。我个人觉着那个时代毕竟很特殊,鲁迅和许广平的情感挺平常的,应该是无可訾议的,至少是不必置评的——不必崇圣化,也不必伧俗化吧?窃意以为,此笔峭刻了些。读张耀杰先生论及此事时,也语含不屑。殊不解。
    4). 最后一章“这也可能意味新文化运动的倒退”,写得比较简率,而且几乎纯用侧笔。“四一二”应该是读者比较关注的题目,清D为什么发生?蔡元培几位元老为什么会赞同?士林、民众的反应如何?大屠杀是两D关系的转捩点,终使国家陷入分裂和仇恨,可惜邵先生几乎没怎么正面着墨。是不是这话题本身比较难写?
    8 回溯与观照
    欧阳哲生说:“胡适是最能代表五四以来中国文化趋向的历史人物”,邵建说:“胡适和他所代表的思想依然是普世意义上的一种价值选择。”也许在学界,胡适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国内有一批人不约而同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如程巢父、谢泳、傅国涌、张耀杰、冉云飞……他们的工作严肃而卓有成效。但在现实中,胡适离普通民众还是太远了。国人一直在承着他的惠泽,却曾长期羞辱他、摈弃他,至今还在误解他、淡漠他。我们的民族记忆几乎抹去了他。
    06年,我再次走近鲁迅时曾写下一句话:“回溯历史是为了观照现实”。隔了很久,我才约略体会到当初写得实在太轻松——因无知才轻松。那时,我几乎完全不知道,原来还有一个胡适,一个远非软弱学者、走狗政客、顽固战犯的胡适;原来几十年前胡适们所做的自由主义旧梦,竟然是当下关于宪政治国、开放社会诉求的先声。《瞧,这人》封面上有胡适的照片,这位“照远不照近的一代文宗”,目光穿透了历史一般,沉静而深长。“回溯历史,观照现实”,现在,我把这句话拿来用作此篇“读者反馈”的题目,应该还算恰当吧。
    我没系统看过其他作家写的胡适传记,也不了解近代史,按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但这部书特色之突出还是可感可辨的。也许同类题材(民国史)、体裁(人物传)的作品,都可以被泛泛称为“以人带史”,《瞧,这人》一书则是“以人发思想史论”,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现实关怀。我很想说:“这部书写得非常好,很值一读”。我所记的这些拉拉杂杂的文字,只是表达一名普通读者对这部书的喜爱、对邵建先生遥遥的钦赞。更希望看到专家、读者们给予此书深入恺切的评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