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2版 厚匝匝的一部《瞧,这人》,旬月来细细读了,越读越慢,有些章节反复看过。此书于我这样缺乏历史、思想基础储备的人来说,有趣,也未免有些难度。零零碎碎记了点心得笔记,却实在无力将其整合成一篇能与邵建先生大作相配的书评,只将这些零感琐记拿出来充做“读者反馈”吧。 1 史实与史识 关于胡适,我阅猎有限。看过唐德刚的《胡适杂忆》,文笔虽好,就是笔尖上带点家长里短的琐屑。比较喜欢周策纵、胡明和欧阳哲生写的胡适文章,更耐读。邵建先生的写法又不同,我不清楚在体例上如何定位。此书似乎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传记文学,非正传更非别史。纪实传真之外,是“以人带史”,更是“以人发思想史论”。全书结构上按年代走,提领胡适前半生重大事件,围绕其思想找切入点,用横剖纵览、对比辨析的办法,来阐发胡适前36年的思想脉络。 邵建先生对历史事件的钩沉功夫,我早已在《重堪三一八》、《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之“胡适案”》等文中见识过。此书同样博考文献、史料坚实、裁剪得宜。章目后面常常会接续“补、插、附、案”,以至“复案、三案”,互为佐证,务求信实。然而作者之力绝非止于史实罗列,文本中间夹叙夹议,以对比、辨析、勘判等方法注入了大量的评论。对比的方法无非几种:同时代人与胡适的对比、不同观念在学理上的对比、胡适自身思想前后变化的对比、今人参察旧事形成的对比。辨析的依据,则基本是各种学理依据或世情常理。至于勘判结果,确乎如陈远先生言,“不是以胡适是非为是非”,而是各有分疏:是胡适者很多,非胡适者不少,这里对了,那里又错了。书中有些内容观点我原读过,再看还是饶有新意。许多观点道人所未道,可谓独出机杼、切中肯綮。这,便是邵先生史识所在了吧。 2 那些成对儿的概念“们” 消极和平主义/积极和平主义,程序正义/目的正义/技术理性,激进主义/保守主义,意图伦理/责任伦理(韦伯),古典自由主义(洛克)/新自由主义(密尔),自然权利/契约(政治)权利,一元论/多元论、私人领域/公共领域(哈贝马斯、阿伦特?),联邦主义/统一主义,法国的民主/英国的自由,权利本位/权力本位,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世界主义,极端的现代主义/极端的中世纪主义,群己权界(密尔),政教分离,小政府大社会…… 我将划了线的重点略捡集了一下,开列如上。书中引入很多概念、术语,往往成对成组地出现。单就这些学理性很强的概念而言,如果不是对历史、思想理论有融通理解的话,作为普通读者、文史方面的外行人,恐怕难以消化领会。好在邵建先生将这些概念“们”(汉语无复数,只好加个“们”)有机地融注于历史事件评述中,界定清晰,解说透彻,庶几使此书成为一部自由主义义理的普及读本。 我个人不是什么“主义”者。对自由主义,一如对其他各种主义、宗教、流派、学说,仅持一种知识上的浅尝辄止的好奇而已,因此基本上全无个人见解可言。对邵建先生通过这些概念“们”所传达的观点、判断,虽不能十分明了,但从普世价值和世理常情的角度来理解,大抵是赞赏和认同的。 3 那些历史激流中的同代人们 从梁启超、林纾、章太炎,到蔡元培、丁文江、傅斯年;从钱玄同、鲁迅、周作人,到陈西莹、林语堂、斯特朗;从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到孙中山、陈炯明、吴佩孚……邵先生的笔触涉及多个与胡适同时代人,除少数政治人物外,多为知识阶层人。我发现,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在邵建先生笔下呈现出一些陌生的面貌。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往往具有特别的意义。试举两例。 例一:1:3的新文化运动格局 即使在《新青年》初期,胡适与同侪的思想分歧就已凸显:于新文化运动,在胡适那里是《文学改良刍议》,到陈独秀就是《文学革命论》。钱玄同则像列瓦雷士嘲骂蒙太尼里一样演开了双簧剧,鲁迅后来更对反对白话文者骂出“堕入地狱”的绝决咒语。胡适VS陈独秀、钱玄同、鲁迅,这1:3的新文化运动格局不啻是一傅众咻,清明的理性遇见激进的热情,结果可想而知。那些曾经被认为正义、进步的行为,竟先天带有蛮横独断的特质,如何不令人惕然。我这晚生后辈,看到历史活剧中前贤们的如此表现,也不由不摇头腹诽。 邵建先生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存在两条逻辑线,一条是胡适之式的,一条是陈钱鲁式的,他们目的一致,但在文化态度、文化方式上不同,路径更加不同。长久以来我对“五四”的概念一直是常规化的、一囫囵统的,虽知道“救亡压倒启蒙”,却并不深解“五四精神”的实质内涵,不清楚其在思想源头上的价值分殊。这后一条逻辑线发展成的火与剑的历史狂流,别的不说,对20世纪中国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竟是贻害至今而未得深足反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