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艺术,汇集了中国传统民间演艺与工艺的精华,近千年来,构建起一片由民间智慧所创造的奇妙的人文风景。戏曲服饰,就是这片风景中令人瞩目的亮点之一。在很长时间里,把"戏衣"变为精美的图册,一直是我希望做的事情。2007年夏天,遇到业余爱好"收藏戏衣"的陈申老师,又赐我《中国传统戏衣》一书(他为编著者之一),顿生敬佩之心;随着我们对戏衣话题的持续深入,《中国京剧戏衣图谱》一书的构想逐渐成熟了。 京剧戏衣,承袭了明清戏曲服饰的经验积累,在长期演出实践中,形成款式规整、色彩明丽、纹样丰富的一个装扮辅助系统。在京剧所搬演的舞台故事里,上达帝王,下至乞丐,无论文臣武将、男女老幼、神仙妖怪、灵猴恶兽,无不纳入这个装扮辅助系统之中。随着京剧表演艺术达到繁荣鼎盛,逐渐被全社会公认为"国剧",京剧戏衣也因其高度的概括性和规范性,成为中国戏曲各剧种中最具代表性的装扮辅助系统。《中国京剧戏衣图谱》(作者:陈申,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中所收传统戏衣,皆为中国京剧演出史上出现过的戏衣实物,上自18世纪,下至当今,共205种(件套);基本涵盖了现在京剧舞台上传统戏演出常用的服装,汇集了作者数十年收藏积累的成果。"图谱"将京剧戏衣划分为四大类:官服(蟒、宫装、官衣等),铠甲(靠及改良靠、大铠等),常服(开氅、褶子、帔等),衣褂(龙袍、箭衣、马褂、抱衣、侉衣、战袄战裙、制度衣、富贵衣、安儿衣、茶衣等);囊括了传统京剧演出必备服装的主体。这些戏衣制作精细,绣工精美,色泽艳丽,图片拍摄也很专业。图谱中既有整件服饰,也有局部图案,图下均有文字说明,便于读者直观、简捷地了解京剧戏衣这个装扮辅助系统。为了活跃版面,丰富观赏趣味,"图谱"还设计了部分昇平署人物小图或盔帽图片穿插其间,使整部书显得非常漂亮。 "图谱"对戏衣的分类,与目前戏曲专业演出和教学所用的划分略有不同,因为图书需要方便读者的阅读,因而选择了一个编辑学的角度。"图谱"后附"京剧戏衣概说"对此做了专门的说明:"现代中国京剧表演舞台上经常使用的传统戏衣不过百种,根据不同原则有多种分类方法。主要有:1,按衣箱分类,即以文扮、武扮分类。此种分类方法只限用于戏曲行业内部。2,按形态分类,分为袍服类、短衣类、铠甲类。此种分类方法适用对于非专业人士的一般了解介绍,如针对不了解京剧的外国人。3,按功能分类,分为蟒、靠、帔、褶、衣五类,这种分类方法目前用于戏曲舞台美术教学。4,编辑学分类,即把各种戏衣按官服类、铠甲类、常服类、衣褂类归纳,此种分类方法兼顾戏衣形态和功能,照顾到业内、业外的情况,以图典分类方法适应多层面读者的阅读使用,本图谱即采用此方法。" 京剧戏衣的主体部分,是根据古代生活中的官方与民间服装模仿、改进而成的;中国戏曲的演出方式在明代昆曲形成后逐步规整起来,戏曲服装则在清代已经形成完整的规制,因而京剧戏衣尤其以明代的官、民服装体制为模仿对象,形成了对古今多朝代、南北各疆域、汉夷诸民族的以少概多、以点概面的服饰装扮系统。作者在"京剧戏衣概说"中对此做出了相应说明,指出:"戏衣使用不分朝代、不分季节,而是根据行当和剧情,人物的服饰依规定而行,规定严格,后台有'宁穿破、不穿错'之说。人物、行当、剧情、场合、服饰、颜色、穿法、搭配有严格规定。"此外,作者认为戏曲服装的穿戴搭配规则,起源于元代:"据学界冯沅君对'脉钞本'的研究,元代角色穿戴已有中外、文武、贵贱、男女、仙凡的区别,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戏曲服饰规定性的先天渊源,而清代以来剧目演出的穿戴提纲和'剧装、盔箱'两科演出职员的口传则是京剧服装规定性建立的依据。" 在辅助装扮、凸显人物外形的基础上,京剧戏衣还有一个突出的辅助功用,就是对表演者舞蹈动作给予独到的支持。比如大靠的靠旗,当武将抒发英武豪情的时候,可以随刚劲、迅捷的舞蹈动作翻飞作响,突出强化人物的力量与意志;京剧《挑滑车》、《长坂坡》等剧的演出中,这种靠旗与大靠对表演的助力十分明显。再比如附缀于多种戏衣袖口的水袖,在文戏和做功戏的演出中具有超常的表现力,可借其助力表达喜、怒、哀、乐等各种复杂情感,更可以在抒发这些复杂情感时,运用投、挑、旋、卷等舞袖技巧,使情感抒发与优美舞姿巧妙结合,将演技与人物塑造完美结合起来;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在所创演的《荒山泪》一剧中,就为女主人公张慧珠设计了一系列的水袖动作,以舞蹈形式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心理内容。在上述靠旗、水袖之外,还有附属于袍服的玉带,附属于箭衣的鸾带,附属于盔帽的帽翅、翎子等等,都可以对表演者舞蹈动作做出特别的辅助支持。尤其帽翅、翎子等,可以借助夸张的摆动幅度来表现人物特殊心理,形成独特的舞蹈姿态。在一些地方剧种的表演中,帽翅功、翎子功早已成为独具一格的演出特技。 在戏曲发展史上,戏衣的舞蹈功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如水袖的加长及其在舞蹈性动作中的运用,就体现了这样一个明显演进的历程,而这个历程并不完全是受到了宫廷舞蹈长袖的直接影响。"京剧戏衣概说"对此做了相应的考证和解说:"为了能够轻歌曼舞地表演,中国传统戏衣的水袖在不断加长。实际上水袖出现的很晚。水袖最早是内衬'水衣'的一个长袖子,清四川绵竹戏曲年画《苏英皇后鹦鹉记》可见水袖为内衣外露长袖,至今川剧仍然如此。汉代舞装均装水袖,这在出土的一些汉俑中随处可见。清代衣物使用的衬袖,可随时拆装以保护衣服清洁。以致于多数研究者都认为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水袖受古代舞衣影响。但从元代以来出现的有关中国戏曲的绘画作品看,似乎当时水袖尚未明显形成,只是内衬衣袖的延伸外露。水袖形态有文字记载可见齐如山旧藏《清慈禧太后五旬万寿拟置行头底折》,折中所列戏衣不仅有长短尺寸,还明确标明水袖颜色,从存世清代以降的各个时期戏装实物考察,也可发现水袖由短及长的变化。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古代舞和戏完全是两个概念范畴,水袖在两个传统艺术品种的服装中出现,完全是一种巧合,是殊途同归的现象。在戏曲舞台上,水袖可以助于表演,于是水袖越来越长。现在普通的老生的水袖是一尺长,青衣的水袖是一尺七到一尺八。……京剧正旦穿扮使用的宫装和神化戏中的仙神妖怪的衣冠扮相均有舞蹈化的明显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