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谈《音乐家访谈录》中的音乐和情感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凤凰网读书 佚名 参加讨论

    
    《音乐家访谈录--陈立对话当今国际最卓越的16位古典音乐大师》,陈立著,新星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定价:33:00元
    非常有幸,陈立先生的《音乐家访谈录--陈立对话当今国际最卓越的16位古典音乐大师》刚出版我就读到了!当然,它引起了我极大的情感冲动。陈立近20多年一直致力于西方音乐的介绍和普及,他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现场音乐会上,并组织出版多种音乐杂志,为中国的音乐爱好者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也算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所以在近20年内有机会见到陈立,曾经畅谈西方古典(广义的)音乐,近年由于我已入耄耋,"爱乐"的活动能力大大减小,多数时间在家中,只能以光盘随身听来"爱乐"了,而陈立则依然在音乐领域内积极活动,出过多种音乐欣赏方面的作品,我和他也已多年不见了。读了他的近作,自然非常激动,读的也就特别仔细,感情也特别投入。另外,书中所访谈的16位音乐家都是我熟悉的、佩服的,他们的唱片我都有,但现场产音乐会我只听过波里尼(MaurizioPollini,著名钢琴家)和穆特(Anne-SophieMutter,著名小提琴家)各一场,前者是1982年于伦敦,后者是1984年于巴黎,印象颇深,不过都已是20多年前的往事了!
    音乐的演奏类似于文学艺术的创作,那是乐曲的第二次创作,需要极深的感情投入。人们都知道贝多芬在作曲时的感情冲动;伯辽兹在创作《幻想交响曲》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对演员史密桑的热烈追求,几乎每位大作曲家都有非常奇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爆发。演奏家要演好作曲家的乐曲,若没有极大的情感投入,绝对不可能充分表达曲目的伟大之处。所以在整个音乐的剧作者与观众或听众通过演奏家而达到艺术的感人之处,非深情莫属。读了《音乐家访谈录》,从当代的知名音乐演奏家的叙述中,可以看到每位音乐家感情深处的种种激情。
    仔细分析陈立所访谈的16位音乐家,就会发现他们都来过中国,过去西方的音乐家很少来中国演出,他们觉得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他们承认中国的文化有极高深的传统和特色,但又都不能理解,来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包括了情感的冲动。如贝尔曼,第一次来中国因为种种原因,特别是观众对他一无所知,又加上台上的钢琴出了事,所以被惊吓取消了演出。然而过了约两年,贝尔曼却仍坚持来曾受惊吓的地方再次演出,而且获得了极大成功。我觉得这岂不就是一种感情的作用,第二次的成功却源于第一次的惊吓!若不是陈立访谈的精彩,我还真不会有如此的了解!
    "访谈"的目的一是了解音乐家,二是要音乐家了解访谈者所代表的人和社会,三是要演出使音乐家和听众能有所互动。这三个目的在陈立对16位音乐家的访谈中都达到了。
    在被访谈的音乐家中有几位都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埃申巴赫,他从一个孤儿成长为世界知名的钢琴家兼指挥的经历家的确是不平凡的。访谈中,埃申巴赫多次谈到了郎朗,他们两人的合作正说明了音乐家在情感激活过程中的成功。郎朗在当代钢琴家中应该说是一个天才,尽管还要进一步成熟,但是能在短短时间内连续演10首不同风格的钢琴协奏曲,没有功底,没有天才,没有激情,没有勤奋,是绝对做不到的,难怪埃申巴赫如此地欣赏郎朗。而陈立的提问也正中下怀,使得埃申巴赫非常得意他和郎朗的合作。
    演奏家对音乐的理解和喜爱会出自多种原因,陈立抓着这个话题开始的访谈都非常有意义。在和钢琴家波里尼和指挥家迪图瓦的谈话中,他问起波里尼为什么很少演巴赫、柴可夫斯基和拉赫马尼诺夫,波里尼的回答给人很多启示。他对这三位作曲家都非常尊敬和佩服,对巴赫他有很多研究,看起来是理性的,而对柴和拉二位他却说:"当然他们也是伟大的作曲家,但是我对他们却缺少一些音乐的感觉,所以不太演他们的作品。"这个回答颇令人深思,即音乐和感情的关系。布伦德尔可称是大师级钢琴家,演奏德奥作品无与伦比,但却极少演奏肖邦,是同一个道理吧!在问到迪图瓦为什么很少出版古典及浪漫主义作品,而灌制了很多近现代作品时,迪图瓦的回答却是另一种思考。他认为古典音乐的录音出版太多了,所以他经常演古典音乐,而录音的出版则多为现代音乐,看起来迪图瓦是从经济观点出发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