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杜然 历史就像是食材,不同的厨师可以做出截然不同的味道。 罗斯福新政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这似乎成了一个既定神话。但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研究经济史的资深研究员、彭博社专栏作家艾莫提·什莱斯却颠覆了我们对F.罗斯福新政的认识,她在《被遗忘的人:大萧条的新历史》这本书中,指出罗斯福的政策实质上是延缓而非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尤其是新政给大萧条时期“被遗忘的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9世纪的耶鲁大学经济学家威廉·格拉汉姆·萨姆纳(WilliamGra-hamSumner)创造了“被遗忘的人”(forgottenman)这个词,指“他工作,他投票,一般情况下他也祈祷,但埋单的也永远是他”的那种人。现在也有人拿这个词来指代普通老百姓。什莱斯借助那些被历史逐渐模糊了面目的个体,来再现大萧条那段历史以及罗斯福的新政。在这些个体中,既有在那个时期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些大人物、商人和银行家,也有那些“被遗忘的人”,比如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施克特一家。 什莱斯把对一个绝望时代的描述作为这本书的开始:经济萧条,商业衰败,人们因为看不到希望而自杀——但这不是1930年,而是罗斯福推行新政5年之后的1937年。由此,引出了有着自由派倾向的什莱斯与当年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之间的最大分歧:自由经济究竟应该有多自由。根据作者的观察,大萧条之前的经济危机,总能通过最小限度的政府干预逐渐恢复;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次经济危机,却因为政府对市场机制的过度干预而延缓了复苏过程。换句话说,什莱斯认为罗斯福新政走得太远,尤其是他把商人和银行家挑出来承担经济衰退的责任。 什莱斯比较了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总统柯立芝和时任商务部长胡佛的经济政策。柯立芝信奉对市场的自由放任,而胡佛却认为在政府的指导下,经济可以获得更好的表现,而且这种态度在他成为总统后,进一步发展为:政府有权力、有义务对经济进行干预。在罗斯福入住白宫后,不仅延续了胡佛的立场,还把它发挥到极致。 胡佛上台后,为了保障美国国内的就业,而签署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试图以高关税壁垒保护美国市场,但贸易伙伴随即采取报复措施。接着,为了抑制通胀,胡佛调高利率,让联邦储备银行缩紧货币供应,由此造成了通货紧缩,打击了商业。同时,他还推出了大型公共工程以拉动经济,著名的胡佛大坝就是在那个时间修建的。糟糕的经济,使得胡佛在白宫只住了四年。 当罗斯福就任总统的时候,美国的失业率已经达到了25%。他大幅提高商业税收,提高国家垄断的程度。对于市场资本主义,罗斯福抱持着极大的怀疑以及道德上的鄙视态度。他甚至认为商业的成功一定是以腐败或者不公平交易换来的,所以对于企业的超额利润征收更高的公司税。所有这些干预措施,无论被套以何种华丽的外套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喊出“阶级斗争”这种话的主流政客),其结果是打击了私营企业的积极性,使得经济难以维持活力。 由于对上世纪美国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事件及其相关人物非常生疏,《被遗忘的人》的英文版在我看来不能算是一本容易读的书。但这本书带来的启发是,结合今天的这种经济气候,我们是否可以用一种不同的观点来解读一段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并进而有所借鉴呢?我们虽然没有清除历史的橡皮擦,却有修饰历史的彩色笔;所以多一个角度看历史,尤其是貌似铁板钉钉的史实,才能让你的手指更近地去触摸被彩色笔所掩盖的真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