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老舍先生110周年诞辰。在阔别舞台半个多世纪后,曾经为北京人艺演剧风格奠定基础的老舍名剧《龙须沟》重装上阵,连演23场,上座率达到85%,首轮演出就创下了245万元的票房。本期文化圆桌邀请戏剧导演顾威、艺术评论家宋宝珍、戏剧编剧王珏,畅谈话剧《龙须沟》及老舍话剧的特独魅力。 ——编者 《龙须沟》经得住岁月的考验 顾 威 人们在观看新排《龙须沟》前,原本有两个担心,一个担心太是《龙须沟》了,纹丝不动扒下来;一个担心不是《龙须沟》了,改丢了魂走了样。现在看来这两个担心都没有了,放心了。再通过23场观众的考验,我们松了口气。 这次排演《龙须沟》最高任务诠释为:人的价值回归。沟臭人不臭,修沟更修人,为此,恢复老舍先生原作解放前的刘巡长解放后留用为人民警察派出所副所长的情节;将原来程疯子看自来水自食其力的结尾,改为这位过去的落魄艺人重新操起八角鼓施展才华,并对程疯子前面的戏调整充实;为表现人们被压抑束缚的人性获得解放,也为更加丰富人物关系和多彩的情趣,又大胆铺排了二春和二嘎子、赵大爷和王大妈一小一老两条情感线。 全剧组34位演员,大不过50出头,小至20刚过,且2/3以上不是北京人,要演60年前老北京的戏,不容易。当年演《龙须沟》时这批人还未出生,我算老家伙了,但也没看过。那年我刚上初一。有没有时代感将是这个戏的命门,非解决不可。除了一些剧照,没有其他影像资料。幸好剧院早年编辑出版过《〈龙须沟〉的舞台艺术》,人人必读;请舒乙讲老舍和《龙须沟》;请参加过当年演出的老艺术家现身说法;四处寻觅“疑似”臭沟,总需让大家闻闻沟臭见识见识沟沿人家;看北京曲剧《龙须沟》录像;每人记创作笔记,撰写人物小传;请专家讲北京话;用一个月集中专攻台词,还有重音、北京话、北京话的语调语势和北京人的哏,还要体会老舍的语言幽默,字斟句酌;再做无言和有言人物小品;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正式进入排练。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往往以生动、深刻、幽默的寥寥数语就勾画出极鲜明的人物。语言和人物是话剧的命根子。《龙须沟》正是以人物制胜,情节故事的铺排服务于人物塑造需要,是宾不是主,看似不大合一般规律,这恰是艺术创作个性。我们反复强调“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劲往人物上使,努力学习、实践焦菊隐先生的表演“心象说”,留出空间,鼓励演员为创造符合剧本要求的人物主动发挥、出招,公演后大家也都没有停止创造,每天都有新亮点出现。演出最后几天,全剧组认真做了艺术总结,恢复丢失多年的剧院老传统。 时过境迁,56年前的《龙须沟》是在真光电影院改成的北京剧场演出。那时剧场各方面设备硬件当然与今天的首都剧场不可比。传说当时两堂实景两次迁换加休息就用了40分钟。新排《龙须沟》全新设计了四堂实景,主景小杂院和副景小茶馆之外,增设了一堂臭水沟和沟沿,一堂小夹道和铁匠炉,用转台连接,以戏带动景变,没有暗转,在音响效果声中,灯光明变,台明转,一气呵成。全景展示生活状态及变化,如在龙须沟边,小妞子被淹死时的倾盆大雨;北平解放双方军队换防时的漫天大雪,臭沟被填平等等。再运用现有的科技手段,全力在景观上打造出一个新《龙须沟》。 不老的戏剧不舍的情思 宋宝珍 在顾威导演酝酿重排《龙须沟》时,人们并不是毫无疑虑的,一个问世几近60载的老剧本,一个没有强烈冲突和传奇色彩的老故事,果真能打动观众木然的神经吗?看过《龙须沟》,观众被带入那一片历史时空,他们被感动了,因为在老舍的戏剧里,总有他们生命中抹不去的血脉真情和一个时代的记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