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桑塔格日记:公开私生活秘密的艺术?(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外滩画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审视自己的自我审视
    桑塔格的情人,包括大名鼎鼎的人像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AnnieLiebovitz)等好几位女性,早已不是文化圈的秘密。然而关于私人感情问题,桑塔格本人向来三缄其口, “反对阐释”。由于她生前始终避免公开谈及私生活、野心及对他人的评判,大卫·里夫承认,出版日记委实承担了许多“文学风险与道德负担”。里夫在关于母亲最后时日的回忆录《死海浮沉》(Swimming in a Sea ofDeath)里记录过,曾两度罹患癌症并死里逃生的母亲临终前仍坚信,意志力可以战胜一切,至死都不肯“与命运和解”。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里夫征求她是否愿意出版日记,每每总是失败,一提到“你去世后……”桑塔格就急忙回避问题, “你知道日记在哪个柜子里,不是吗?”—她看起来是打定主意要将难题扔给儿子处理。
    著名评论家卢克·桑特(Luc Sante)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保留日记的作家,一种满心希望日记终有一天能出版,另一种则怀有害怕日记内容曝光的心情。言下之意,作家写日记根本不存在所谓“不戴任何面具的内心记录”。在苏珊·桑塔格的例子中,虽日记的内容尽是她晚年避而不谈的“秘密”,但要说这都是写给她自己看的,也未免太天真了。《卫报》的评论也认为,桑塔格早就清楚地意识到这些文字早晚是要被他人阅读的,而她日后形成的独特的反思性思维,也早就在日记中明白地显现出来。24 岁时,桑塔格就曾对“写日记”发表意见: “将日记理解为盛装个人隐私的容器,太肤浅了—这是对个人意识的装聋作哑。在日记里,我做的并不是更开放地表达自己;我创造我自己。”
    通过日记,桑塔格在审视别人的同时,也在自我审视;在自我审视的同时,又在考虑别人会如何审视自己的自我审视。一次,她故意偷看“H”的日记,觉得“H”对自己的评断既不公又无情,她为此伤心,却并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她为自己开脱道:“日记的主要社会功能恰恰就是要让别人偷偷地读,只有在日记里,你才会残忍却诚实地评价父母与情人。”“‘H’会不会读到我写的这一段?”“不戴面具才是骗人的(Nomask is wholly a mask)。”看起来,桑塔格会赞同桑特的观点,即日记对作家而言,不过是公开秘密的艺术。
    重生:无处不在的快乐
    “写作欲望与我的同性恋紧密相关,我需要作家的身份作为武器,反击社会。写作并不为同性恋辩护,但我感到,它将给予我特许。”26 岁那年,苏珊·桑塔格在她的日记中如此记录, “同性恋让我感到更易受攻击,它加剧了我隐身的欲望,隐身于无形。”
    1949 年,16 岁的桑塔格已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大一学生。她拥有过人的学习禀赋。次年转入芝加哥大学后,她已经获准修习研究生课程。桑塔格曾在一次回忆中开玩笑道: “星期一我被编到一年级A 班,星期二转到B 班,星期三升到二年级A 班,星期四又到B 班,过完一个礼拜,他们就让我直接上三年级了。”
    与学习成绩一样,桑塔格在婚恋问题上也显得格外早熟。16岁那年与“H”之间癫狂的性体验让桑塔格开了窍—“一切从现在起重新开始,我重生了”。1949 年5 月底,青春期的桑塔格心醉神迷地写道, “我的性观念被如此改变—感谢上帝……我不想让理智支配人生,我想历尽所有……不管它令我快乐或痛苦,我会小心谨慎拒绝痛苦—我将到处预支快乐,发现快乐,因为到处都是快乐,我将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由此开始,一股“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在她身上蔓延开来。1949年6月4日,就在醉酒之余与“ H”发生性关系后的第二篇日记里,桑塔格写道: “肖斯塔科维奇钢琴协奏曲/ 斯克里亚宾序曲/ 塞萨尔·弗兰克D 小调交响曲/ 普罗科夫耶夫第五交响曲/ 巴赫B 小调弥撒/ 在音乐中做爱!多么智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