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影评大师巴赞笔下的卓别林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外滩画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对于普通人,法国电影新浪潮是个金光闪闪的名字,即便没听说过《四百下》、《筋疲力尽》,若有人在面前说起戈达尔、特吕弗这些被译得很动听的名字时,有些交际常识的人,也知道该作恍然大悟状。个人理解,这就是经典—一些永远顾不上看、却不得不牢记的名字。
    如果有人在赞颂一番法国电影新浪潮过后,接着抛出安德烈·巴赞这个名字,进而说“知道吧,新浪潮精神之父哦”,或许听者应该做出更感同身受的表情来吧。问题是,能记得回去Google一下者,恐怕都占不了总人数的0.01%吧。那《巴赞论卓别林》又有几个人会关心呢?我持保守态度。
    当然,这么说又有人该跳出来反驳了,因为大家都看过卓别林电影的,按照读影评应该先看电影的“普遍逻辑”来说,起码在中国,大多数人都有资格发表一些见解的。因为电视上总在重播,手中遥控器也往往会在恰当时刻停留片刻—注意是停留,据我所知,即使某些如今已经被公认是影评人的“影评人”,许多都没有能完整看完一部卓别林的电影,更不用提普通人了。
    得承认,上述不过是我个人的恶意揣测罢了。靠谱一点并绕回主题的说法,《巴赞论卓别林》就是一个死了整整50年的法国人,写一个死了30年的英国人(准确地说应该是31年)—不巧的是,两人都很伟大。而伟大的人、书和电影一样,其所以伟大,并不会因为任何忽视、漠视、调侃、戏仿而光芒受损,恰恰相反,任何一次正襟危坐的碰触,都需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何况,卓别林的电影是如此金光闪闪,以至于,即便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成为古董拍卖行的最后一件藏品,它们也依然是无价之宝。而套用特吕弗的说法:“没有人能比巴赞更精彩地讨论卓别林,他天马行空的辩证能力更令人回味无穷。”
    《巴赞论卓别林》出版在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巴赞已经离开了他钟爱的电影和人世,秉承其衣钵的学生们,用砸烂庙堂的办法告诉同行们,电影到底是什么、该怎么拍。在一个全世界都在燃烧的年代,这群出身《电影手册》的年轻人革命成功了。于是,当1970年卓别林决定将其大部分电影重映时(一段时间里,卓别林禁止其一些电影在欧洲某些国家上映),特吕弗亲自编撰了老师的评述,并收录了卓别林所写的《致人类》以及让·雷诺阿和埃里克·侯麦的文字。显而易见,这本书有着一个超级全明星的创作阵容。大家用这样一种方式,无意识地将自己和卓别林一起推上了神坛。应该说,任何一个伟大电影人的伟大作品,都是神秘的,比如费里尼和他的《八部半》,奥森·威尔斯和他的《公民凯恩》……而卓别林不仅仅神秘,更是神话般的。这不是一种恭维,严格说来,应该是一种拜服。在解读这个神话的人群里,巴赞无疑拥有最完美、精妙和富有想象力的阐述。
    跟多数电影书籍不同,《巴赞论卓别林》没有通篇采访般的吹捧和夸耀—卓别林的《致人类》更像一篇圣徒发给上帝的“思想汇报”,没有一点自我赞颂的意思,相反充满肩负、担当和生之为人的忧虑—也没有时下所流行的炫耀语法般的文字游戏,更没有半句假装深沉的所谓“文化思考”。
    巴赞对卓别林的评论,将他的所长发挥到了极致,一针见血又不乏深入思考和足够的幽默,并完全回归到了电影之美上。好像张爱玲的《穿衣记》,写旗袍什么时候要长袖、什么时候短袖、什么时候无袖、什么时候开襟、什么时候竖领、什么时候小翻领……这些都是有讲究的,巴赞就是在把卓别林电影中的那些讲究,一件件、一片片、一针一线嚼明白、说清楚。或许是因为这些文字当初发表在不同期刊上的缘故,巴赞选择了最为通俗易懂的解释,而不是什么解构、语言、风格、主义之类吊着书袋、恫吓外行的“恐怖”用词。当然,作为热情却不失客观的评述,其中不仅有赞扬,也有巴赞的不解和质疑,比如他在提到《一个国王在纽约》时写道:“可以说在影片的第一部分我开怀大笑,尽管在我看来并非所有噱头都同样有趣;我在后一部分的四分之三时间中都厌烦透顶,这部分中的卓别林不再努力迎合那些爱笑的观众了。”
    除了在道德判断和文字能力上的准确外,巴赞总是能用有限的文字引发无限的联想阅读,如提到《摩登时代》时他说:“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并不仅仅是一部主题电影,尽管卓别林在片中明确地站在了普通人的一边,反抗社会及机械,但这种认同并不停留在政治或社会学的偶然性层面上,而是立足于道德考量,并且始终不离其风格基调。片中的创造性活动源于喜剧表达,而它所阐发的意义,首先也只是银幕上完美展现的一个场景而已。”很显然,尽管卓别林电影的轴线总是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他也总是站在普罗大众的一边,但这仅仅是因为他也是客观上的受害者而已,换言之,与其说他站在了穷人一边,不如说穷人站在了他的一边—事实是,他站在了“人”的一边。如果套用这个逻辑,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的电影能统治世界50年。何况,卓别林对喜剧表达的提纯与精准控制,远远超过了一般电影人所能企及的高度。
    不幸的是,《巴赞论卓别林》之精彩,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因为它只是巴赞论卓别林的部分文章摘集,而非命题作文下的精心构建,自然缺乏许多普及性的介绍和概念阐释,于是,对阅读者的门槛要求自然不低。最起码,回到文章开头所提,要欣赏过卓别林相当大一部分的电影—这应该不算太高的要求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