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换爱》何以具有“冷血”的力量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陀思妥耶夫斯基二十来岁时写出了他的处女作《穷人》。批评家别林斯基读过之后对他说:以你的年龄,应该还不懂得你写得多么的真实。如果别林斯基的话没错,那么,还是一个高中生的边金阳也应该还不懂得自己的小说《换爱》写得如何沉痛。
    《换爱》虽然出自一位少年作家之手,但小说里所呈现出的人性中的惨烈、残酷与沉痛,一点也没有因为作者的年轻而减弱。这也使我想到“冷血”的张爱玲。有不少年轻的女性作家,都尝试过去模仿张爱玲的小说,但最终难得张氏小说之“真髓”。原因只有一点,她们无法做到张爱玲那么“冷血”。
    《换爱》里有一种残酷、惨烈和“冷血”的力量。
    小说写的是一个名叫张大宝的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给全家人带来了种种“不祥”:母亲因为难产大出血而死,外婆因此发疯而溺死水中。他此后只能和自己的父亲相依为命。
    当张大宝渐渐长大、进入学校和社会之后,那精神上的扭曲、心灵里的畸形、人性中的自私、社会上的恶习、成长道路上所无法回避的种种难题和关隘……都暴露了出来,开始包围着这个少年。于是,他开始反抗,学会了打架斗殴、以恶制恶,身陷其中而难以自拔。结果是,他的爱子如命的父亲,一次次用自己的痛苦去换来儿子的欢乐。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即做父亲的如何用自己健康的人生去与儿子痛苦和残缺的人生做“交换”,作者采用了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完成。他在小说里设置了一个带有奇幻色彩的角色:一块“乳白色的肉团”,它的名字叫“太岁”。它具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即让父亲的人生、心理、感情和儿子的人生、心理、感情等等相互“置换”。正是这种人生体验的相互“置换”,才使得张大宝幡然醒悟,迷途知返。
    一篇小说无论有多么沉痛,也永远都不会像生活本身一样沉痛。因此,一些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中,也一直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所谓过犹不及。弄不好往往会削弱作品的真实性。好在,在这篇小说里,奇幻手法的运用,只是为了起到一个“开关”的作用。“开关”扭开了,我们才看到了人生中黑暗、真实和惨烈的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