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个普通女人内心的炙烤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新京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我想要个孩子》,茱迪丝·耶特林德 著,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10月,定价:15.00元
    对一些人来说易如反掌的事,对另一些人可能难若登天,荷兰的编辑兼翻译茱迪丝·耶特林德的愿望十分简单:和丈夫生个孩子,但这个愿望就是实现不了。
    先是流产(而且是双胞胎),随后发现她右侧的输卵管有点问题,然后是一次宫外孕,再接下来是四次失败的人工授精,五年时间里,关于生孩子的所有努力都宣告失败,她最终成为一个为数众多的人群中的一个:“非志愿选择没有孩子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感受被不断放大,丈夫、母亲、婆婆、最亲密的女友,都被她反复打量,生不了孩子像是她生命中的一个巨大的烤炉,周围的一切都被放在上面接受烘烤。遭遇流产那天,她痛苦地躺在家里,她的丈夫保罗说出去买东西,却许久没回来,原来,他是在超市遇到一位朋友,然后结伴去了酒吧。她锋利地分析丈夫:“对我来说,保罗从家里逃逸的倾向———其来有自———从他小时候父亲怎么处理母亲辞世的方式就可见一斑。”她也认为他们的婚姻遇到了大麻烦,有时,她把任何一个有可能为她丈夫生孩子的女人,都当作她潜在的敌人,有时,她又打算开明一点,为丈夫寻找一个“现代版的小妾”,帮他们生个孩子。连她自己,其实都在接受炙烤。正面,反面,反复烤。
    刺痛还不限于家庭内部,任何与怀孕生产有关的人和事,都会刺激她,同事提起“孩子”、“怀孕”时的声音格外刺耳,丈夫的前情人生了孩子使她辗转反侧,而她相交十五年的女友的顺利怀孕,则使她开始疏远她,女出版经纪人向她推荐一本名为《母性神话》的书,遭到了她果断的回绝。即便反过来也不行,她的家人在她面前回避生育话题时小心翼翼的样子,以及女友怀孕后对她的隐瞒,都使她怒火满腔。还有数不清的噩梦、痛楚,以及“在医生面前张开大腿”时的难堪。
    环境问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非志愿选择没有孩子的人”在不断增加。而茱迪丝·耶特林德的《我想要个孩子》的价值在于,她以坦率的、简单清晰的、苦涩中带有幽默的方式,陈述了她因为不能生育而引起的痛苦,她陈述这种痛苦的原因在于,当她深陷在自己的苦恼中无法自拔的时候,他人却与这种处境无涉。她万分震惊地发现,她的痛苦或者被无视,或者被漠视,并得到这样貌似轻松的安慰:“这种事多了去了,每四次怀孕就会有一次流产”,或者“祝你下次好运!”更令她无法忍受的是,她所有关于痛苦的反应,都被认为是夸大的,是她不断自视的结果,是不正当的。直到她读到了有相似处境的人写的书,发现所有这些反应都属正常,在别人那里也依然存在。这化解了她的痛苦。
    而她的坦率———比如她和周围人关系的微妙之处,还有“我的输卵管堵塞是因为早期受到感染,而这可能与我当时频繁更换性伴侣有关”,增加了这种陈述的价值,她不回避自己的责任,也不主张因为痛苦而使周围陡然成为仙境。
    所以,《我想要个孩子》是一本关于痛苦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的书,它甚至是富有道德的,因为作者试图通过展示自己的处境和感受(哪怕是夸大了的),以及自己最终的放弃,让处在相同境况下的人好受一点。因为她亲历过因为自己的痛苦被视为不正当而使痛苦增加的处境。这大概是这本书一问世就登上荷兰的畅销书排行榜,并且在三年内售出十七种语言的版权的原因。不能表述痛苦,比痛苦的存在,更像是我们的隐疾。而《我想要个孩子》以朴素明快的方式,治疗了这种隐疾。
    □书评人 韩松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