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禁烟,想都别想!(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烟草一经引入,禁、纵两派即应运而生,前者主要是教会势力和宫廷卫道士一族,更有一些外省“阿乡”,“烟知”未开,见人鼻孔冒烟而大惊,忙不迭猛泼啤酒灭火;纵烟一派在吞云吐雾之余,坚称烟草可以通便,还可治霍乱、偏头痛、花柳病(无怪乎福楼拜在妓寮做“俯卧撑”的同时仍烟不离口)等等。更稀奇的是,在十八世纪的英国,还有救治溺水人的一个土法,即以风箱把烟草的烟从尻口鼓入,以助人工呼吸。医务界在今天无疑已成禁烟派中流砥柱,可当年其中却不乏纵烟派。一位西班牙医师在1571年写过一篇题为《新大陆来的好消息》,称烟草可治二十多种疾病,神奇犹如万应药,于是旋被译作英文,广泛流传。过了三百年,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还曾在1857年煞有介事地讨论过烟草对疾病的疗效。 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禁风大炽之后,编选人还听到一则趣闻,说是在某所英国数一数二的大医院里,几个大夫诊断一病人由于长期抽烟,已无法施行手术。会诊既毕,医生们走出病房,并不星散,而是扎堆吸烟休息去也(for a cigarette break)。所以说,纵有宗教和道德方面的禁律,纵有医界连年长篇累牍发布统计数字,就催老致死的自由基、肺气肿、肺癌、心脏病、被动吸烟等等警告大众,纵有政府威权施压(从1604年英王詹姆士一世发表的《对烟草发起反攻》到1998年美国的《总体解决协议》[MSA]),纵然早从亨利·福特时代起大牌公司就有明文拒收吸烟职工的规定,纵有小说家在作品里描述烟民末日(诸如向每支香烟注进氰化钾、军警用催泪瓦斯追捕最后几名潜逃烟民),烟民人数虽有剧减——美国减少了30%强——可继续吞云吐雾的“死士”或称“敢死队”还是不少的,而与此同时,反弹也开始了。
    选集中收了也许是今日美国被引用率最高的政治讽刺作家P. J. 欧鲁克的一段话:“美国出问题了。问题不在危险,而在于追求过分的安全……突然间,大家都在戒酒戒烟,少喝咖啡,少进糖和盐,拒食牛羊类红肉……全是以安全的名义。我们国家已经历过多次分裂:北方对南方,黑人对白人,劳工对资方。我不知道国家还能不能经受烟民对非烟民的分裂而继续存在。” 关于医学界的警告,选集的另一处引文是业内权威人士、某荣休教授的话:“说被动吸烟四十年必死的话,像‘阴谋理论’的梦呓;匹辟斯(指十七世纪英国日记文学作家Samuel Pepys——笔者注)确实记录了因舌尖两滴尼古丁而死去的猫,但人猫机理毕竟不同。科学不能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意见’等同。烟草致病乃至致死的鼓噪,其实只能说明吾人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之落后无能。”
    至于政府威权,反弹论者说:“烟草大辩论实质上涉及自由问题——社会对其成员的选择自由限制到什么程度的问题。”选集以希特勒为例,这位威权“元首”在维也纳做小混混时,一天抽烟二十五至四十支之多,而当他意识到如此狂抽,靡费至钜,这才把烟戒了。后来,他把香烟看成是红种人对白人的阴险报复,制定苛严的禁烟法规,还宣称若不是当年他把香烟扔进了多瑙河,何来第三帝国的辉煌?讽刺的是,威权“元首”刚刚自杀被焚尸,他的手下便忙着在地堡里点烟猛抽,而在1945年的柏林废墟堆里,香烟竟成了最抢手的货币!四岁偷抽第一支烟、一生抽去半吨烟草、写出逾百部作品、活了八十九岁的英国作家康坡顿·麦肯齐爵爷如此嘲笑希特勒:“他痛恨烟草,一定是凭直觉认识到,要是自己屈服于烟草的镇静作用,他的脑溃疡就会被治好;一旦啃噬着他内心的狂怒稍得缓解,他将变成一个正常人。是的,我敢肯定,希特勒害怕烟草,就像麦克白害怕睡觉一样。”
    早在1930年,有人写过一部《吸烟的历史》,在前言中作者要读者在读完全书之后猜一猜,作者本人是否抽烟。我们的詹姆士·沃尔顿先生可没弄那么多玄虚,而是坦承,为选集这本菲伯丛书,自己大概抽了四万支烟。选集于是出现某种倾斜,也就不足为奇了。确实,《牛津禁烟伴读词典》、司法部长们、医学界禁烟派的材料,他用了不少,所谓烟瘾者,不过是“鄙念复萌的奴性表现”,还有兰姆、萨克雷等人文学作品中淑女厌恶男子抽烟,闺房烟臭绕梁不去,终至婚变的描写,甚至也不忌讳有人破口大骂:“赌徒、妓女和疯子一概都是烟鬼。”
    另一方面,他又把历史上的吸烟名人“一网打尽”,通过别人的笔,写出不少有趣的故事,活脱脱一部“Smoking Who's Who”(抽烟名人录),简直像书中有书。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据他女婿拉法格回忆)说过:“《资本论》一书甚至还不够我为写出这本书所花的烟钱。”可怜的爱因斯坦本是无可救药的瘾君子,在医生、秘书、女儿夹攻之下被迫戒烟。烟瘾大作时,只好跑到朋友家乞讨,甚至沦落到在街上拾烟蒂。(乔治·奥威尔在《巴黎、伦敦落魄记》里也写到流浪儿朋友如何送来四个湿渍渍的污秽烟头,让这位奥兄感恩不尽。)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甚至能从无名作曲家某部C小调奏鸣曲作品中听出对方抽烟,他自己弹钢琴时居然有右手夹支雪茄的本事!(这点恕我存疑,同疑读者可看Adrian Williams1990年作品:Portrait of Liszt。)就抽烟数量来看,不少名人已从“鬼”羽化登“仙”:如果说弗洛伊德一天抽二十支还只是寻常“烟鬼”,那末约翰·厄普代克在成功戒烟之前,简直就是“烟仙”。他自称在哈佛一天要抽三盒,还爱熟练玩弄一烟一抽、两烟同抽(double-inhale)、口鼻环抽(French-inhale)、唇吐烟圈等多种花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