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告诉世人一个真实的李政道(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信息时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柳怀祖:对于李政道来说,重要的转折点其实在去美国之前就开始了。就物理知识而言,束星北可以说是他的启蒙老师,或许还可以加上王淦昌,对李政道最初的帮助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吴大猷的影响当然更大。当时的国民政府要选派一个数理化的九人小组去美国学习制造原子弹。其中物理组由吴大猷负责选两位杰出的年轻学者同去,其中之一为当时已经是助教的光亚,关于第二个人选问题,吴大猷回到家与太太谈及,结果两人不约而同地喊到“奇才李政道”,而当时李政道还只是个本科在读学生。就这样,李政道作为有军衔的政府官员被派往美国。所以李政道经常开玩笑说,他既没有高中文凭,也没有大学文凭。正是这个难得的机会,改变了李政道的一生。
    正因如此,李政道深深感到机遇对于年轻人的重要,希望更多的机遇能光顾其他年轻人。这个思想可以说贯穿了李政道自1972年首次回国后为国内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因而也成为全书的主线。所以开篇选了这篇文章,并且第一单元的标题就叫“珍视机遇,创造机遇”。
    信息时报:为了报答祖国当年给予自己的机遇,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基础科学研究人才,以及为更多的年轻人创造机遇,李政道在国内开创和推动了一系列项目。不管是少年班制度、博士后制度,还是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对于那个时期国家的发展和青年人才的成长,都是影响巨大的。但推行当中的阻力和困难也是巨大的,尤其是CUSPEA项目,当时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柳怀祖:当时因为中国长期的封闭,再加上长达十年“文革”导致的教育停顿,整整一代年轻人没有受到系统的高等教育。为了加快人才培养,必须为他们创造去美国世界第一流的研究院和大学系统学习的机会,而当时国内几乎没有出国留学渠道,因而在1979年建立了创新性的、暂时性的CUSPEA计划。其设想是让美国一流的物理院校对国内优秀的物理系大学生单独命题单独考试,择优录取进美国大学或研究院深造,学生在美就读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均由美国方面承担。CUSPEA项目当时面临的压力更加是难以想象的。当时国内人不理解,美国那边也遇到极大的困难。要入美国大学,必须考TOEFL和GRE,但中国那时根本就没有TOEFL和GRE考试,美国人对中国学生那时的学术水平又不了解。在正规的招生计划之外每年从一个特殊的外国招收近百名研究生,并且担负其得到博士学位之前在美的全部费用,这在美国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各个院校的招生办也极力反对,因为按照美国大学的规定,申请入学的第一轮审查机构应该是大学招生办公室,然后才转到各个院系。但作为学者的李政道,身上有一种惊人的气质和毅力,有一种将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推进的能力。CUSPEA就是李政道几乎凭一己之力办成的。
    他首先从自己的学校哥伦比亚大学开始,然后一个大学、一个大学地从物理系到招生办公室去做说服工作。苦心人,天不负,CUSPEA第一年就得到了包括美国所有名牌大学在内的53所大学的认同,后来参加这个的美国和加拿大大学增加到97所。这当中的许多细节及种种琐碎之事,李政道和夫人及助理都一个人一个人、一件件地去落实。项目开展的十年,李政道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CUSPEA项目上。从1979年至1989年项目结束,共有931位中国的CUSPEA物理学生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争取到的在美全部费用达到近亿美元。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当年的CUSPEA学生韦丹曾说:“CUSPEA给了年轻的中国物理学生一个巨大的机会,是这些最有天分的学生心中的指路明灯,送他们出去、指引他们去发现更大的世界。”CUSPEA之后,1981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分子生物学教授吴瑞建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生物研究生项目(CUSBEA),从1981年开始实施到1989年结束,CUSBEA项目连续8年派出422人。李政道原本打算再建立中美联合招考化学研究生项目(CUSBEA),可惜未能如愿。
    他是个很多元、很丰富的人
    信息时报:外人眼里的李政道教授基本是一个脸谱化的科学家形象,从书中看,实际上教授是个非常多元和丰富的人,对艺术、对美食等都很热爱,也很有见地,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柳怀祖:李政道教授非常低调,不大喜欢与记者接触,即使是一些名牌栏目或著名记者的采访也都被他婉言拒绝。李政道教授不希望因为文字表达上难以避免的偏差、误读或发挥而引起不必要的争论。因此,公众对李政道教授知之甚少,甚至连脸谱化的形象都没留下。
    其实,李政道教授确实是个很多元、很丰富的人,思路广,兴趣宽,知识丰富,感情也丰富,与夫人的感情非常深。他对什么都有兴趣,而且喜欢琢磨和研究。他画画就没人教他,纯粹是自己喜欢,尽管不能与名家比,但作为一种爱好还是有其独到之处。他对美食也很有见地,他现在基本自己做饭,在外面碰上什么好吃的,他就学,琢磨怎么做,还会研究其历史,并会发挥创新的做法。有一次他在日本一个叫“松江”的地方吃日本菜,其中有道虾非常好吃,他就琢磨,考证后发现这道菜来源于中国,由此可见古时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是很发达的。他对品尝葡萄酒也很讲究,对年份、产地等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