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文化的暴虐性对峙,实际上提醒人们: 第一,从政治角度看,冲突极有可能使国际事务的前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变得黯淡。如果从霍布斯所阐发的现代政治逻辑去看问题,那么,除非全球各地都对当代恐怖主义及大规模的恐怖行动产生普遍恐惧,并且还能建立超出具体政治利益团体之上的强大的公共权力,否则恐怖主义很难被真正扼制。 第二,在这种情况下,反对恐怖主义者在文化策略上应该怎么办?如果反对恐怖主义的政治策略将不可避免地倾向于谋求全球合作打击恐怖主义,那么,在文化上是否要采取其他选择?比如,是单向配合政治策略上的强硬取向,有意无意地在文化上采纳"文明冲突论",扩大前面所述的暴虐性对峙,还是要更加强调文明间对话、文化间相容,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政治冲突进一步趋向暴虐化? 关于后一个问题,全球各地的善良之士、特别是许多深受恐怖主义行动威胁与危害的人们,实际上已经开始强调在文化取向上开启文明间对话,提倡文化间相容,促进人类团结。2005年,由美国政治出版社出版的《恐怖之后:促进文明间的对话》一书,相当集中地表达了人们在这方面的见解和立场。该书的两位编者虽然是美利坚大学学者---一为伊斯兰研究所主任,一为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但是,参与讨论的28篇论文的29位作者来自全球社会各界,既有著名人类学家玛丽琳·史翠珊,又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以及联合国副秘书长沙西·鲁、南非大主教德斯蒙德·图图、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D.沃尔森等,此外还有一些东方政要(其中不乏与美国并不友好的人士)与艺术大师,著名者如伊朗前总统哈梅内伊、约旦国亲王埃尔·哈桑·本·泰勒尔、约旦国王后努尔,以及印度西塔尔琴演奏大师拉维·香卡爵士、圣雄甘地的嫡孙拉杰穆尔·甘地等等[6]。在该文集中,安南明确主张以文明(文化)间的对话取代"文明冲突论"。他认为,对话不仅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恰当而必要的回应,更重要的是,对话能够帮助我们分清谎言与事实、辨别宣传与合理分析,而且,对话尤其能够让我们发现各自深埋心底的怨恨。 身为哲学家、社会理论家的哈贝马斯也十分强调对话和交流的重要性,他主张在国际交往中必须倡导一条准则:在没有任何前提的情况下承认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都享有选择和保留自己的信仰、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同文化传统、政治和宗教信仰应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不放弃自我的前提下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彼此学习对方的长处。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表现出理解异质文化的真诚愿望,摒弃一切误解和偏见,放弃同化异质文化的企图[5]177。他坚持认为,在国际关系和不同文化类型的交往中,实现一种无暴力、无强权的平等、公正的状态,是人类唯一的选择,除此别无他途[5]182。而文化间对话与交流则是通向这种平等、公正的状态的唯一途径。 在已经形成的某种暴虐对峙氛围下,要形成或修复文明间和平对话实际上是很难的,因为这种对话的前提确如哈贝马斯所说,是彼此有诚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学习,而这些东西在许多方面都已经受到严重损害。所以,文明间、文化间对话已经处于危机状态。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大体上赞成以上文化态度与策略。也就是说,反对恐怖主义一方面是一种涉及全球许多国家的、并且首先是一项具体而复杂的政治或军事行动,每当行动在即时根本等不得书斋清谈,或先听哲学家定义清楚什么是恐怖主义;但是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反对当代恐怖主义,又必定意味着要采取某种文化主张,反对某些文化立场。由于文明冲突论、恐怖主义在文化立场上实际上构成了暴虐化的对峙,在这种情景下,我们势必要对政治上的反对恐怖主义与文化上的反对恐怖主义作出适当区分,至少不能使用文明冲突论所表达的那一类价值立场、文化策略去反恐。换句话说,恐怖主义必须坚决反对,但是不能站在文明冲突论之类的立场去反对。否则,反对恐怖主义的政治行动反而有可能变成进一步恶化非西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关系的行动,并使国际事务的前景变得更加不明朗。 参考文献: [1] 博拉朵莉.恐怖时代的哲学[M].王志宏,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 PRIMORATZ I. Terrorism2The Philosophical Issues[C]. Hampshire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3] WEBEL C P. Terror, Terrorism, And The Human Condition[M]. New York and Hampshire: PalgraveMacmillan, 2004. [4] HUNTINGTONS P.Clashof Civilizations? [J].Foreign Affairs,1993,Summer. [5] 章国锋.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解读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6] AHMED A, FORST B. After Terror2Promoting 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C]. Cambridge, UK:PolityPress, 200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