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个堕落的公共知识分子?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介绍克里斯托弗·希钦斯(Christop herHitchens),大概有这么几种方式,比如说,他是美国最有名的专栏作者、记者、政治评论员之一。或者,他是英语世界最好的随笔作家、媒体评论家之一。或者,在中国,我们可以说,他是《致一位“愤青”的信》(这本书为何会在中国翻译出版,对我来说始终是个谜)的作者;又或者,对那些已经多少对他有点了解的人来说,他是公开的烟鬼,疑似的酒鬼,上电视出风头的坚定无神论者,在《名利场》杂志上分期连载展现自己被时尚包装后的样子的自大狂,从左派到右派的变节者,布什政府伊拉克政策的死忠分子。波斯纳2001年问世的那本《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假如推后十年出版,也许就不会只提到希钦斯的名字一次,而是为他预留一章了———希钦斯不就是美国当代学院外的最有影响也最具争议性的公共知识分子吗?
     2008年7月17日的《纽约书评》刊登英国专栏作家弗里德兰德(Jonathan Freedland)的文章《堕落的鹰派》,评介一本新书:《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及其批评者:恐怖、伊拉克和左派》。我将这一书名视为某种形式的恭维,人没出名到一定程度,人家攻击他的文章不会值得一提,更不要说收集成册了。恐怖和伊拉克,是让希钦斯离开左派的两样东西。奥威尔,作为希钦斯的偶像,起到了两种示范作用:首先,用希钦斯在《奥威尔的胜利》(美国版叫《奥威尔为什么重要》)一书里的说法,“二十世纪有三大主题: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在这三个问题上,奥威尔都交出了正确的答卷,所以,希钦斯也得在他生活的年代里找出重大主题,并交出自己的正确的答卷;其次,奥威尔以一种十分斩截的态度、以一种貌似透明的风格写作政论杂文,因此,希钦斯也必须以一种毫不模棱的方式、以一种特别直率的笔调坚持自己的政见。书评作者写道:“希钦斯离自己的偶像只有咫尺之遥;作为一个随笔作家,他或许真的是他这一代作家中最出色的之一。不过,令奥威尔出色拔群的不是他的文风,而是他的判断:在他那个时代的重大问题上,他的判断是对的。希钦斯可就不敢这么说了。读希钦斯写的东西就像看崇拜者模仿猫王:看着也觉得挺有意思,不过你总会想,那不是货真价实的东西。”要是换作我,替奥威尔打包票这件事,我也不会干的,在二十世纪那三个重大问题上,他似乎是对的,可那是三个多好回答的问题!政治现实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在奥威尔斩截的态度中,又有多少斩头去脚的匆促决断!在对待恐怖主义和萨达姆政权的问题上,希钦斯急着要表现自己的“对”,可是,说恐怖主义和萨达姆是邪恶的是何等容易的事,而无条件支持布什政府的反恐政策和伊战方针,无疑就是斩头去脚。假如说奥威尔至少在英国的帝国主义问题上交出了正确的答卷,那么希钦斯对美国的帝国主义问题似乎就完全无知无觉了。为了标榜自己的永远正确,为了给出明暗对比强烈的道德判断,希钦斯把自己的一切都押上了:常识丢了,逻辑不顾了,破釜沉舟,死硬到底。
     希钦斯从早年的托洛茨基激进派分子变成今日的自由鹰派分子,并非无踪迹可寻。从他对康奎斯特(RobertConquest,《大恐怖:三十年代斯大林的大清洗》的作者)的崇拜可以看出,希钦斯对专制主义有着刻骨的仇恨(成因倒大可推敲),这就解释了他为什么对推翻萨达姆政权一事如此磨刀霍霍、跃跃欲试。仇恨太深,报起仇来就会不择手段,不顾后果,不管什么方式、方法,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例如占领伊拉克后找不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希钦斯评论说:“如果说目前找不到,如果说从今往后再也找不到,那只能说明占领是成功的呀!”书评作者开玩笑说,只有刘易斯·卡罗尔来了,才能把希钦斯这套逻辑给圆上。我猜他指的可能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的国王和王后,国王认为,只要有头,就能砍;王后认为,谁不立即执行她的命令,她就要把他的头都砍掉,周围的人的头也都砍掉。
     那么,多产的希钦斯所写的文字也都因为逻辑不清而失掉价值了吗?我从来没有这样考虑过问题。读希钦斯的政论文章,我常常会联想起蔡和森在《向导》周报上或者胡兰成在《中华日报》上写的那些社论。他们的文字都那么漂亮,他们的气势都那么廉悍。所不同的只在于,凭借历史的后视镜,你可以知道谁站错了队,谁又幸运地留下了自己的“对”。一切认为政治只有“对”和“错”两个选项的人,都没有真正理解政治。可是,对那些在政治发生的过程中把握政治的人来说,不设法选择“对”、不千万百计证明自己“对”是不可能的。
     顺便说一句,英国人弗里德兰德为《纽约书评》写的这篇东西水平够低的。想读水平高的,请看斯蒂芬·科利尼(Stefan Collini)为《伦敦书评》写的《“决不扯淡”的扯淡》,尽管那是五年多之前写的,谈的是《奥威尔的胜利》。希钦斯被挖苦得厉害,但那文字绝对跟希钦斯的一般漂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