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她们》相信柏拉图式的爱情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信息时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她们》 任晓雯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年6月版
    “夹竹桃的花心是什么味道?这样想着,她的鼻腔腻出一股血腥。”
    这样的描写,大胆而又入骨的真实,出现在两个人的笔下,张爱玲和米兰·昆德拉,现在复又出现在《她们》里。
    乐慧是一个典型的80后的中心人物,由她发散出去,于是每个人物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作者不似张爱玲与王安忆那样,给她们加以服饰修饰,把一个人物贯穿到故事发展的始终,而是大胆地运用精湛的剪裁艺术,将各个人物绣成旗袍上的均匀的花案,再派用文字里去当模特,如此这般地“穿”起来,于是无论从哪个侧面看模特都觉得她是一个动静相宜、精巧匀称的整体了。
    在小说中跳过一章,去看另一章的时候,突然会觉得“断点”。原先以为会有顺顺溜溜的情节下去,然而却是着墨于另外一个人物了。钱爱娣——乐慧的母亲,并未和乐慧父亲乐鹏程一起出场,而是悄悄地把她抽取出来,单独放在第二章中细细描述。所有的前因后果都可以了如指掌,乍看“断点”的章节顷刻间成了环环相扣的水晶环。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驾驭能力,尽管作者在心底把乐慧作为主要人物去描述,她还是敢毫不吝啬地在一些章节中把乐慧抽空,花笔力去描摹其他的人物形象。
    为什么要抽出这么多人物来写?
    描写一个家族虽然也可以写出新意,但总在以微小的面去折射大的社会整体。似乎这一切都有了套路,不是悲剧就是喜剧,或者无声地落幕,精彩中不乏重复和单调。不同人物不同时段的心理,需要用不同的人物去描述,并不能全部挪置于一个人身上,这样显得沉重或者累赘。然而许多人物的粘连,使单薄而又倔强的乐慧散发出一种吸引力,你会去理解她,去同情她,去关注她。这种内在的引力,扩张到她周围的人物,既是给人物以饱满的形象,又在恰到好处的距离生成空白,给读者留下自己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然而“她们”的遭遇,却始终逃脱不了爱情的束缚,不同代人之间的爱情、同代人之间的爱情,以及亲情和友情,交错纷杂,在“什么都不懂,而又现实得很”的社会里显得畸形。正是这种畸形与落寞,影射出每个人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的孤立绝缘而又渴望被爱被照顾的急切心理。
    王安忆曾说:“一流的作家是无法回避性这个话题的,而女性则比男性更精神性一些。”在复杂不得解的关系里,“她们”不止一次地以肉体的享受或者虐待换取精神的抚慰。“她们”寂寞,曾经受过伤害的心理阴影无以平复。“她们”追求真实深刻的爱,却在那样的花样年华里,不得不承受如此迅疾的劈头盖脸的社会流动性——情感与生活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她们还是他们,都带着一股追求自我的叛逆,这种叛逆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孤立而同时又渴望互相拥抱与守护,是清新的而又迷糊的。
    在任晓雯的笔下,乐慧是一个特别显眼的女孩子,虽然貌不出众,但我们可以从她身上看到自己。她的艳和冷并不让人厌恶和不堪入目,她是一个被领养的孩子,她的养父初次改变了她的命运路线,而接下去的,她又不得不去接受命运的安排,六子、沈立军、甲乙丙丁……毛头、老头诸如此等人物的加入,一次又一次地改变了她命运的走向,然而她对爱情的追求从未泯灭过,她始终相信有柏拉图的爱情——超乎肉体的精神爱情。贞女墙的反复出现,在她脑子里深深烙下了印。她对生活始终在抵抗,不曾绝望不曾放弃,然而她有很多弱点而又好强,所以她从头到尾似乎都在受伤。在描写乐慧的时候,任晓雯的笔尖是凝滞的,继而又快速流动,文字冷酷、简单而又异常冷静。
    作品里的其他人物,比如好强而特立独行、报复心强的张美凤,忧郁而又慈悲、忍让和不忍并存的秀姨,喜欢流浪追求自己生活的小苹果,始终拒绝男子的有洁癖的钱一男,等等,都似乎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她们的原型,然而,生活中这样的人又远在天涯了。超越现实的写实主义风格,让作者笔下的人物给读者以相当的距离感和时空感,然而正是这样的距离感和时空感,让我们的内心在阅读的时候,感觉竟是和她们那样的接近。
    结尾处,乐慧与曾经的男友沈立军重逢。沈立军不认识她了,而她是认得他的。他们互相紧拥一起取暖。整体的场面后,又将镜头定格在一个冬日里这对曾经是情侣的走过了一些生活的互相拥抱取暖的人身上,很温暖。
    其他的人呢?她们呢?仿佛还在各归各地流动着,有着属于她们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寻找着属于她们自己的梦。作者没有交代这些,这一留白,似乎给了人物活的空间。
    相对于张爱玲冷静而又清傲孤高的个性文字,和王安忆不求独特风格不求太多材料的平淡琐屑的语言,任晓雯撷取了她们的精华又打破了她们的局限,她用犀利而又冷静隐晦的文字,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到的平实风格。
    当我们有时找不着北时,在任晓雯的《她们》中,我们可以见到自己的影子,合上书页,我这样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