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从黑暗开始的神秘故事:《造梦的雨果》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南方都市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要有光——《圣经》
    
    《造梦的雨果》,(美)布莱恩·塞兹尼克著,黄觉译,接力出版社2008年6月版,48.00元。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德)米切尔·恩德著,李士勋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4年8月版,25.00元。
    艾斯苔尔
    □自由撰稿人,北京
    这不是一本最打动我的书,却是我目前看到过的最特别的一本书。大概也是形式新颖,所以2008年童书界的“奥斯卡”凯迪克奖,就颁给了这本让电影与绘本两相逢的奇妙之书。这本书将表现主义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大师(GeorgeMelies)的真实生平故事和电影剧照耐人寻味地穿插在书里面。坦白说,书的插图和装帧,非常有恐怖小说的感觉,如果夜半时分看,胆小的人会觉得毛骨悚然,即使我是在北京一个有阳光的下午看完的这本书,也依然心有余悸。
    故事是从1931年开始的,那是一个人类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期待的世纪,安徒生也写了几篇童话,一篇关于海底电缆的,一篇关于巴黎世博会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群畸零人,登上了这个故事的舞台。
    故事是从漆黑的页面开始的,中间一个发光的月亮,慢慢地,过渡到巴黎这个城市,我们看到主人公雨果的一个回眸,足足有四十页的插画,才看到这本书的正文。充足的插画,也是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特色,时而是图,时而是文字,作者在致读者的一封信中,提到在他的这个故事里面,图并非是用来表达文字的,相反,图也是故事的一部分,他希望给读者营造一种黑白老电影的感觉。他的确做到了。整本书超过三百页的连续插图,运用电影镜头般的推进营造戏剧的张力效果,用书特有的翻页重现电影的剪接,让读者随其特有的图文拼接将自己置身于叙事之中,让整本书看起来像是部小型的动画电影。跨页的黑白图是一幅幅铅笔素描,温暖的炭笔素描层次丰富,恰当地制造着光影效果,勾勒出人物的细腻动态和微妙的内心变化。文字和图画合在一起后,仿若默片时代的电影。
    开篇非常勾魂,十二岁的男孩雨果在一个玩具店里,静静地等待想偷玩具,谁料却被主人抓个正着,而且还把雨果的笔记本抢走了,特别是这个主人看到雨果的笔记本上的画,非常震惊,却不肯还给雨果,我们朦胧地感觉到,这里有一个秘密。这样的开头,非常像德国著名幻想作家恩德的《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也是个小男孩,也是到一家店偷东西。当然接下来的发展却是南辕北辙的。
    原来,在巴黎火车站二十七座时钟后墙的暗窄通道里,十二岁的男孩雨果一直过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生活。孤儿、守钟人和小偷———雨果以为自己终将以这三重身份悲惨地生活下去,甚至再也无法踏出这座车站……除非,他能修好那个会写字的机器人。
    这个神奇的机器人,其实是作者想写这本书最大的理由,他读过盖比·伍德的《爱迪生的夏娃:探求机械生命的魔术史》,因此得知许多机械发条玩偶(也就是所谓的机器人)收藏品的真实故事;原物主将这些机器人捐赠给巴黎的一座博物馆,它们被搁置在潮湿的阁楼里,最终难逃被丢弃的命运。他想象有个男孩发现了那些损毁、生锈的机器,就在那一刻,雨果和他的故事诞生了。一个有天赋的小偷男孩,一个落魄的电影魔术师,一个父母双亡的女孩,这些底层的人物,让这个恐怖小说一样的故事有了一丝暖色。在黑暗里悄悄的一线光,虽然也是亮,却是微弱的。但是我们却不能没有这一线光。
    说起来,这是一本有很多缺点的书,譬如其实很虎头蛇尾,故事的架构远远不如恩德的精细大气,人物之间的互动不够,缺乏感情,故事里还有很多疑团没有交代,比如男孩的爸爸到底是因为什么死亡的。但是,如果你喜欢电影,喜欢《天堂电影院》,还是不能错过这样一本向电影致敬的好书。另外,再透露一个关于这本书的小细节,作者在网络MSNBC专栏“Al‘sBookClub”回复读者问题时,提到他在《雨果的秘密中》某一页街道图中,隐藏好友一家人名字前缀缩写“DVEAMK”。有兴趣的可以找找看。
    让我们静静地翻开这本神奇的书。
    灯光由暗转黑。
    银幕亮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