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恐惧与希望

http://www.newdu.com 2020-10-13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艾略特曾说,动物是人类最可亲近的朋友,它们从不提问,也从不指责。可人类每一次经历病毒恐惧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动物要背负骂名:老鼠、猴子、果子狸……这一次是蝙蝠。科学家们采集各种样本之后,在实验室里,在显微镜下,寻找着证实或证伪的依据。作家呢?除了科学的声音,文学又当如何为我们“沉默的朋友”发声?
    作家南翔的短篇小说《果蝠》里也许就有你期待听到的声音。故事并不复杂,S县的“果农缪嘉欣”紧急向她的专家朋友求助,她担心“天坑溶洞里的果蝠小命难保”,因为蝙蝠已经是公认的“罪魁祸首”,“上头”下令,全县的蝙蝠都要灭杀。对于“果农缪嘉欣”而言这关乎她以及所有果农的经济命脉——“天坑溶洞”里的蝙蝠不仅从未扰民,它们还是堪比蜜蜂的传花授粉的功臣,而它们比蜜蜂还多了一个无法替代的功能,成千上万只蝙蝠的粪便滋养出的果树,果实分外香甜,这里的水果因此声名远播,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如果“天坑溶洞”里的数万只蝙蝠被灭,果农们的命运可想而知。
    南翔透过“果农与果蝠”的关系,还原了人类与自然的真实图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S县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满是狭隘与短视,不仅暴露了少数人看待问题过分简单,更让人为“果农与果蝠”的命运担忧。可小说的结尾却出乎意料地令人惊喜甚至震撼——当“果农缪嘉欣”请来想办法寻找对策的“生命科学院”的专家和老师们到达“天坑溶洞”时,“果农缪嘉欣”的“沉默的朋友”们,数万只果蝠已不见了踪影。没有人可以解释这神秘现象的原由,只有猜测而已。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随着科学的兴起,宗教的衰落,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漫长的“祛魅”时代,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从早期的透过想象赋予自然与未知神秘性的状态,进入了一个看似更为理性的讲求实证的时代。然而“祛魅”所导致的机械与僵化以及对意义的消解,带来了一系列的认知与实践问题,其中,忽略完整事实的问题尤为突出——科学越发展越细分,细分到难以再看见整体,忽视“万事万物都互相效力”的事实,各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在解决了某个问题的同时却又不断制造着更多的新问题。《果蝠》的令人惊喜之处在于,它在令人沮丧的现实面前并未丧失乐观精神,以群蝠的悄然消失让我们重新看到自然的神秘力量,还原了自然本有的智慧与魅力——动物感知灾难的本能和直觉远远超过人类。“果蝠”们的自保式逃逸,不仅解救了它们自身,也化解了“人的困境”,且给人们留下了希望——等灾难过去,它们应该还会回来吧?答案虽然并不确定,可果农们的希望却已在其中了。
    同样是写人与动物的关系,台湾作家林秀赫的小说《万中选一》呈现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样貌,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惊悚特质,在作者灵动而欢脱的讲述中,竟然饱含了喜剧效果。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查尔斯·战村回到西澳大利亚时,西澳正遭遇“两万多只鸸鹋”大军的袭击,农作物受损严重。在征得“国防部”同意之后,退伍军人们拿起了当时最厉害的武器路易斯机枪。身为机枪手的查尔斯·战村再次成为英雄,他是打死鸸鹋最多的人。十年后,查尔斯·战村死于自家的葡萄园,身上布满鸸鹋的脚印。随后,诡异的事情再次发生在查尔斯·战村的儿子——战村二世身上,他跑去了美国纽约,却依然未能逃脱鸸鹋的追杀。讲述“战村家族”故事的是战村三世,他与鸸鹋之间的躲藏游戏从十五岁他父亲去世开始,已经进行了三十一年。漫长的岁月里,战村三世住过了一万多间不同的房子,只有不停地随机更换住处,他才能侥幸活到现在。
    在“鸸鹋家族”与“战村家族”间世代不息的“复仇之战”中,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强”与“弱”的变化与反转——战村一世手持机枪时,鸸鹋是弱势一方,可是,关于强弱,最终答案将由时间来书写。不仅鸸鹋,作者在小说中插播的战村三世的一个疑似梦境的体验告诉我们,就连木头都是有记忆的。战村三世的狼狈与仓皇皆源于祖辈的“杀戮”——在人类进入澳大利亚那座海岛之前,那里早已是众多动植物的家园,以自身利益为核心不断扩大的人类活动,已经导致不计其数的物种毁灭或濒于毁灭。《万中选一》的故事在2020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有着令人惊心的警示意味。
    当然,“鸸鹋家族”跨越汪洋大海全球追杀“战村家族”的故事,在现实世界并不存在。可是作家隐于其中的两个关键词却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记忆”与“时间”——大自然会以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记住”人类的过往和作为,在“时间”的长河里,变化常常是缓慢的,缓慢到我们几乎难以察觉,当我们意识到时,事态往往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就像北极的冰川,过去50年,北极冰川消失过半,按照现在的融化速度,10年后,北极或将无冰。
    然而,联合国2017年统计数据表明,绝大多数人,具体而言是75%以上的人口已经生活在中等收入国家,只有9%的人生活在低收入国家,并且,即便是低收入国家,绝大多数人也可以吃饱饭,有干净的饮用水,儿童可以接种疫苗,女孩可以读完小学……过去50年人类创造的财富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身的生活境况——任何物种为了生存所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尊重的,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种“改善”“成就”“发展”,却又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人与自然之间是否可能存在一种“理想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关乎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更关乎人类自身的命运。而人与自然的“理想关系”,必须也只能建立在人的自我约束之上。
    北极冰川全部消融之后,海平面升高、洋流、季风乃至整个地球的气候系统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可是,具体会演变成何种情形,科学家们却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告诉我们要做好应对各种恶劣变化的可能——北极冰川和数万只“果蝠”,同样都是消失,其结果同样无法确定,北极冰川消失留给人类的是巨大隐忧,而《果蝠》却以文学的方式,以隐含的希望,以并不“枯燥的乐观主义”带给我们惊喜甚至感动,这正是文学对于现实的超拔。
    《果蝠》和《万中选一》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两个作品,而它们的内在精神又是极为相似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生命以及自然智慧的敬畏,殊途同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