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2][3][4][5][6][11][15][19][20][21][22][24][25][26][27][28][29][30][32][33][34][36][37][38][39][42][43][44][45][46][47][48][49]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等译,第271页,第153页,第301页,第319页,第211页,第332页,第213页,第216页,第244页,第245页,第251页,第232页,第194页,第397页,第207页,第322页,第407页,第224页,第179页,第178页,第224页,第316页,第269页,第181页,第255-256页,第262页,第191页,第414页,第268页,第316-317页,第389页,第400页,第370页,第15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8][9][10][12][13][14][16][17][18][23][40]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等译,第77页,第432页,第445页,第365页,第273页,第440页,第143页,第145页,第447页,第476页,第448页,第39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1] [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刘峰译,第15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35][法]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等译,第171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41]Бахтин М. М., Эстеика словесного творчества, Москва: Искусство, 1979, С.289-29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