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透过文字的光,感受生活的美好——读散文集《在稻田里踏泥修行》

http://www.newdu.com 2020-07-24 人民公安报 胡岚 参加讨论

    散文是最见性情的写作。有的人人如其文,有的人性情与文章迥异,所以,有时不如只停留在纸上,永远不要相识。陈晨属于前者,交往时间愈久愈能感受到她的温和、温良、温润,像甘露,像夏日的缓缓清流。这是她文字的况味,也是她性情的味道。读完陈晨的散文集《在稻田里踏泥修行》更印证了我的这一感觉。
    这本散文集中有她对亲情、友情的留恋与感恩、有对人生的感悟,还有对她警察战友的深情记录。
    在她的笔下,那些对早逝战友的沉痛哀悼,对因公致残同事的惋惜的文字,读来让人不禁潸然泪下。在山水里隐逸的盛钟大哥,永远在线的“老吕叨叨”,留有遗憾而不能身着警服的“便衣老梁”……她一点一滴地把这些人诉诸笔端,用文字留住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读到这些文章,仿佛那些逝去的英雄宛在,这是文学的魅力,文学的永在。
    她写友情,写与闺蜜之间的情感,字里行间满是对往昔岁月的怀念、感谢,对与闺蜜的命运殊途,她宽容并理解,多有坦诚与祝福,更有着成年人世情通透后的觉悟、体谅与善意。
    她写亲情,写她深爱的父母,那是她出发与抵达的港湾。还有她的祖母,少年生活的海边,都是她念兹在兹的不忘和永忆。而祖母的离世,让她省悟到爱是延续,更是对身边亲人的陪伴和关心,这让她更加体恤和孝敬父母,更加关爱师友。
    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曾与学生说过写好文章的五字真言,即“观世音菩萨”。他解释说:观,要多多观察;世,要懂得人情世故;音,要讲究音韵;菩萨,要有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说到底文章之道,还是做人,是修心,修悲悯之心。心怀世人方才有大格局。
    《又见临海涌泉橘》里,她写一起共事的年鉴老人,写与老人们一起外出,写岁月的流逝,写生命最终的谢幕,对此她是豁达的,知道这是生命必然的归宿,她并无伤感,只是更加感念身边健在的老人。岁月倏忽过,而今安在的人可好,心动就行动。她从网上寄去一份惦念,牵挂和关爱。在《瓜果人生》中亦是如此。“但每年初夏,南汇‘8424’西瓜上市的时候,我都会买上一些,分送给在城里的朋友品尝。因为爸妈有过西瓜滞销而亏本的经历,我特别怕这些品质优秀的瓜果卖不出去,让瓜农一季的收成泡了汤。”她把岁月留下的惊悸和不安,化做爱屋及乌的温暖和善意在心手间传播。这是她文字中的体恤、温暖和关爱。“便衣老梁”与她非亲非故,只是基层一个对警察有着特殊情感的社区保安队员,她也不忘给“便衣老梁”的妻子送去治关节疼的药,读到这样的文字,内心都变得柔软,也能感受到她对周围人群的关爱之心。
    在她的这册散文集中,还有对人生的感悟。在《磨心山》一文中她写道:“三次磨心山之行,是摩心之旅,也是磨心之旅。心中有崎岖,时时需打磨,千万次磨砺,才能让心变得坚强而平坦。心中有块垒,时时需按摩,一次次揉按,一次次疏泄,才能磨平心中皱褶,让心变得柔软而温和。”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修行与磨心。不仅在稻田,不仅在磨心山。于写文章的人来说,修行的是人心和文章之道。
    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到最后比的都是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或可以说,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魂。《在稻田里踏泥修行》中,陈晨把一个憨实的人写得活泼,生动,诙谐有趣。文章语言疏朗有致,近乎白描,却写得生动传神。纸上宛然跳脱出一个对稻谷痴爱有加的沈博士。这些文章与她早年作品相较,已有了蝉蜕之变。为陈晨的努力和她文字的这些变化感到欣喜。
    中年后的人生被生活磨砺得粗糙、疲惫。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文字里沉溺,在文字里休整身心。文字里有我们的桃花源,有我们的精神高地。陈晨用她的慧心,把文字写得熨帖而温暖。透过她文字的光,时时可以感到生活中的善意、美好和温暖。散文背后有个人,这人实际上就是作家的性情和情怀。在书的后记中,陈晨写道:“我看见了一座山。那座山,连绵不绝,耸立在天与地交接的远方。我不知道那座山叫什么名字,我只是日复一日地眺望着它,在清风骀荡的早晨,在阳光灿烂的午后,在文思枯竭的午夜。看久了,那座山就成了我心中的图腾。”这图腾是她心中执着的追求和仰望,是她心中文学的高峰和殿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