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水里的光》:因为有光

http://www.newdu.com 2020-07-16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冯六一 参加讨论

    我总偏执地认为,小说难以直接抒发洞庭湖丰沛的情感,而诗歌又缺乏更多叙事的细节。只有散文介乎于两者之间,既可以从容叙述洞庭湖的过往和神秘、母性繁殖的疼痛感和幸福感;也可以直抒生命与大湖连成一体的情感体验,以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我似乎一直在寻找一种湿腥的味道。我说父亲像一只猫,其实我自己更像一只猫。大约不到五岁,我家就从古城街河口鱼巷子边搬到了东井岭。父亲原来是船工,听他说,他的爷爷就开始驾船在新墙河洞庭湖长江里飘荡。他的父亲,有一次在汉口码头,与敲诈的官兵干起来了,被一索子绑进了班房,还是在国军做官的五舅爷保释出来的。我们家称得上船工世家了。
    虽然我没有在船上生活过,但我是在船工家属院长大的。这里的人事与船有关,与水有关,恍若浓缩的洞庭湖,又渗透了市井的琐琐碎碎琐碎,点点滴滴。当我几十年后回过头来,才猛然发现东井岭的日常,随着时光的流逝,那种浓厚的湿腥味道逐渐散去了。我感觉应从淤积体内的琐碎,翻拣出什么来,留下些些值得念想的印痕。这都是我经历过的场景,所以“我”一直在文字的现场,不论是直接的自我,还是间接的自我,抑或隐形的自我。文字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表达的,都是经过了“我”内心隐秘的通道,呈现出来的。这种过滤,渗入了我身体的气味。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一个人的东井岭。我尽量在文字这样的公共空间里,不隐藏自己,不去迎合一种道统,陷落于一种固定的模式。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六十年代的写作者,要不断地丢弃一些东西。那些渗入了骨子里的东西,会潜意识溜出来,特别是写得顺畅的时候,这些骨子里的东西,就出现在那个自我之中了。
    时间是流动的,情感是流动的,事物是变化的,谁也无法还原转瞬即逝的过往。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每个人看到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件物,肯定是有区别的,更何况我们还要通过记忆的寻找和文字的梳理来转化呈现。我在在写作过程中,为了表达一种想法,一些细节的运用,是这个人的,还是那个人的,也许就会出现不确定性。那种表述在事实之间重叠游离,游离重叠,构成了一种散文的艺术精神。当然,现在对散文的真实性,还是有各种声音。但是我理解散文的真实,应该是情感的真实,经验的真实,精神的真实,而不是去纠结是否此时此地,或者一事一物。穆齐尔在一篇访谈里说:对于真实事件的真实解释,我没有兴趣。我记性很差。而且真实事件总是可以置换的。我感兴趣的是精神上典型的东西,我想直截了当地说,是事件的幽灵。
    我写过一篇娃娃塘的散文。有一天,我从东井巷经过,忽然发现红砖墙上钉着一块蓝底白字的标牌,赫然写着:桥东巷。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京广铁路上修建巴陵大桥后,东井岭改为了桥东新村。这显然是有关部门取的地名,展露着簇新与某些术语的气息。东井岭,东井巷,这样包含水系,余韵绵长的名字,具有治疗心灵荒芜的微妙力量,却只能生活在民间,成了别名,或者昵称,而且注定了它存世不会太久的命运。五亩大小体积的娃娃塘,微缩地诠释了沧海桑田。很多已经发生过的事情都可以不再存在,也可以改变原来依存的形式和方向。
    娃娃塘,一个不起眼的地名,在几十年的变迁中,就这样轻易失去了本真,而再生的变得越来越强盛,用日常的滋养,形成了自己的生命体系。由此可以想见,那些载入史册的事件和文字,在一种庞杂的浩大之中,轻微的细节,还有多少是本真的留存呢?所谓的历史,其实更多的是选择,更多的是再生。经过写作者,那些能留存的文字,就成了所谓的真实。但有时这些文字却布下了陷阱,腾起了一片迷雾。
    “散文家谈问题永远有理,他永远不会自相矛盾,永远不会承认这个问题他没想清楚。而在我看来,我们这个时代里,谁要觉得他把人生问题全想清楚了那他不是骗子就是傻瓜。”李敬泽说的,应该引起散文写作者足够的警惕。浩阔飘渺的世界,我们的所见,仅仅是一个视角,或者是一个截面。我们在散文中,会融入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自己的感觉和经验,甚至还有自己的敬畏。此一时,彼一时,也许此时对,彼时错,也许此时错,彼时对。在某个时间段里,我们虔诚膜拜的事物,也可能用不了多长时间,回头一看,我们会为自己的荒唐而羞愧,而忏悔。我觉得好的散文,应该具有多重涵义,呈现人性的复杂和自然的微妙,具有贯通事物的思辨性和保持对未知感受的神性。任何的思辨和感觉,都是有局限性的,但是我们至少要保持真诚,真诚,是写作者面对世界的姿态。我们既要保持对事物的真诚,对他人的真诚,更要保持对自己内心的真诚。
    《水里的光》里的篇什,断断续续写了几年后,才有意识想到汇集成书。我感觉写作到一定的时候,有一种气味,像人的体味一样,它会存在于你的语言之中。我自己的散文写作,一直关注在城市急剧变化中,像旧物一样几乎被遗弃的东井岭。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帆船社在东井岭上修建了船工家属房,一直到现在,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和洞庭大湖和不经意不起眼的事物纠缠在一起。他们琐碎平实的生活,有着丰美的生命情态。人存活着,就有光。人的记忆应该没有完全陷落黑暗之中,它呈现出来的时候,自身带着亮度。我认为文字中的东井岭会成为记忆深处的微光,也会成为城市的某种精神标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