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清是一名小资。 尽管作者小珂一开始不厌其烦地描述石清的美貌,她对于城市生活的谙熟以及引领时尚,作者的意图很明确,她要写的是这一群,而不是“这一个”。所以,她会提示我们石清具有某种普遍性——“石清这种姑娘在城市里到处都是。她们熟知最新的时尚资讯,向往西方生活方式。她们是一朵朵散发着异香的花儿,你在大街上随便走走就能看见一朵。然后,她们的一片花瓣开始枯萎,让你嗅到一丝不详的气息。你恍然大悟,原来在她们千姿百态的柔美外表下,隐藏的是惊人相同的内心。”对于“这种姑娘”,小珂名之为“城市之花”。我们也都知道,其实,她们就是小资啊。 小资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对于某种文化象征物有着强烈迷恋与追求。可以作为佐证的是,李陀在读北岛的《波动》时,发现肖凌背诵洛尔迦的诗,弹奏《月光奏鸣曲》,就毫不犹豫地指认,肖凌是一个典型的小资。他解释说,小资其实指向着“与‘白领’梦想相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例如是不是为了‘品味’只喝卡布基诺,是不是喜欢流浪式的长途旅行,是不是喜欢在音乐和读书过程里体会‘孤独’为内心带来的微澜细漪等等。”李陀是在肯定的意义上谈论小资的生活方式的。他认为“这实际上是要建立一种特定的价值系统的努力,其中又隐含着对某种新的生活/社会的向往。” 作为新时代的小资,石清是否向往新的生活/社会价值理念?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至少可以确定,她确实迷恋现代城市所提供的种种物质生活,比如闪亮的夜店,妖娆的裙子,精致的西餐厅等等,并企望借助这些物质生活来建构个人生活的意义。这意味着,她将遵循小资这一价值体系,来对待她的生活,这就包括寻找爱情与缔结婚姻。 石清是幸运的。小珂确实依照她的心愿,为她打造了一个完美符合她的各种要求的爱情对象。李燃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资,“他知道每款鸡尾酒的酸度、甜度、辣度,并且对其历史来源和调配方式也十分熟悉……他知道酒吧街中段那个白房子是个西班牙餐厅,里面卖著名且昂贵的伊比利亚火腿,这种火腿是自然风干的,必须被切成薄薄一片来食用。每当他们手挽手逛街时,他便会如数家珍地背诵路边品牌店的历史、风格、经营状况,他甚至还会对疾驰而过的跑车发表一番有关性能的议论。”鸡尾酒、伊比利亚火腿、跑车……如此种种,可见小资们追求的是高于他们自身经济结构的事物,是对一种想象中的更高级生活的模仿。因此,石清和李燃的情投意合,某种意义上说建立在价值观一致的基础上。这使得青年男女的爱情为梦幻般的光晕所笼罩,绽放出迷人的光泽。与此构成对照的是,石清的两位闺蜜的爱情显而易见地掺入了经济的因素,这让此时的石清隐隐生出了优越感。 作为一名虽然年轻然而有着成熟城市经验的作家,小珂势必不会为此而迷惑,将赞美小资产阶级的爱情作为自己的职责。她目光如炬,早已洞悉其间的脆弱,决心让他们接受真实生活的试炼。现在,我们理解了为什么一开始,小珂就向我们一一交代石清和李燃的经济状况和家庭出身。这是小说潜在的叙述基石,也构成了叙事动力的来源。在从爱情步入婚姻的过程中,石清和李燃就强烈感受到了经济基础对于小资生活方式的“围剿”。他们的工资本来就不算高,大部分时候又贡献给了有品味有格调的生活,家庭又不足以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持,于是,房子成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难题。这难题一度让他们屈从于此,甚至不得不分手。但是,他们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小资的生活方式。好在,石清的母亲终于为他们解决了这一问题,让他们得以将小资生活方式继续下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济不再成为他们的问题。相反,经济问题只是暂时隐退,并转化为更为隐蔽的心理问题,成为他们婚姻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李燃母亲的病倒,李燃的失业,这些寻常人都会碰到的问题,一波又一波地涌上来,让他们陷入到生活的泥沼中,应接不暇。 小珂让我们意识到,小资其实是有一套应对生活难题的“常规”。他们将生活仪式化,从超越于日常生活的仪式中寻找到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在面对房子这一难以逾越的障碍时,石清用别出心裁的银白色婚礼想象性地化解了生活的压力。虽然真实的生活如影随形地纠缠着她,让她无法完全忘情地投入到她为自己创造的婚礼中,但是,至少,她从中看到了“开启一种新的人生”的可能。在想象中,她可以摆脱生活的责任所带来的种种羁绊,有“无穷的力量”生活下去。同样的,在婚姻生活中,她建立了一整套仪式,来规训自己和李燃的生活,使生活看上去呈现出平滑、光洁,毫无裂隙,仿佛是八点档电视剧展现出来的情景。但是,请注意,仪式的要义恰恰在于能指大于所指。这一整套看似无懈可击的生活程序并无相应的实质,是空心化的,也注定了无法持久。李燃率先从这一套生活中撤出来,这不能简单归结为他个人的心性或者性格,恰恰说明了真实疲惫的生活有着强大的惯性。这一局中,石清再次败下阵来。她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仪式来超越乏味的生活。这一次,她寄希望于新生命的诞生。甚至,到了最后,当她不得不勉力应付越来越艰难的生活时,仍然是依靠赋予新生命的来临以宏大的意义来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作为同样浸泡在生活之流中的负重者,我们大约谁也无法轻易嘲笑石清的仪式感,但我们却可以想见,在真实的生活面前,她所想象的生活仍然会被毫不留情地击穿。 从这个意义上说,《万水之源》是小资的生活简史,也是小资的心灵史。小珂特地用一组水的意象来象征石清的感觉结构。当石清对于生活充满了希望,期待从生活中获取多种可能性的时候,她看到的是一片海,一片有着强大吸引力的海;当她陷入与李燃的热恋时,大海呈现出激昂的样貌与绚烂的光泽;而生活向她呈现出真实严酷的一面时,她立刻感到大海是雾气腾腾的,是灰白色的,让她有了几分恐惧感;接下来,随着生活的深入,海水消失了,不过是一道乏味的死气沉沉的小溪。而当生活的大浪涌来时,石清惊恐地发现,她将为洪流所淹没。在小珂的叙述中,石清的心灵清晰地映射在水的意象中,为我们追寻今天小资的形象提供了色彩斑斓的心灵图谱。 《万水之源》再度提出了小资的问题。我们看到,新一代的小资石清不像她的前辈肖凌那般消解意义,相反,她始终期待赋予自己的生活某种独特的意义。可是,要害在于,如何解决小资所意欲建立的价值系统与中国社会的结构关系问题。对此,批评家李云雷的建议是,“只有当小资更为真切地意识到现实处境,并将眼光由上而下转到底层时,他们才会认识到,‘底层’并非精英文化视野下的愚昧无知者,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逻辑和另一种文化,不仅如此,正是在他们之间才蕴含着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小资只有将他们的命运与底层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走向一条更为开阔的道路,也才能够真正摆脱‘新意识形态’的笼罩,发展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与美学。”年轻的小珂恐怕也没有多么明确的答案,她只能借用石清的心理活动含糊地做出某种反省——“她渴望真正活一遍,脚踏实地的、笨拙厚重地生活一遍,她想用自己的双手,捕捉实在的泥土,而不是美丽的光影。”这里的“脚踏实地”“笨拙厚重”“泥土”是否与李云雷所说的小资底层化具有某种内在关联呢?是不是放弃了“美丽的光影”就必然拥有真正的生活?这需要进一步思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