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文字的“博”与“纯”——《最深刻的一文不名者》

http://www.newdu.com 2020-06-10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蔡央扬 参加讨论

    在金庸的小说中,觉远大师临终默念《九阳真经》,当时听见的三个人,无色大师得其“高”,郭襄得其“博”,张三丰得其“纯”,由此也奠定了少林、峨眉、武当三派的武功特色。写作与武侠作品中虚构的神功一样,涉猎众多才能“博”,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纯”。阅读赵荔红女士的散文集《最深刻的一文不名者》,其文字中所蕴含的“博”与“纯”令我感受颇深。
    在这本散文集中,读者能够跟随赵女士的文字,感受艾米莉·勃朗特狂野的激情,读懂夏加尔画中的意象,追随圣方济各隐修,为苏东坡的身世沉浮揪心,走遍宝岛台湾寻找书店……赵女士阅读、经历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令人折服,这即是“博”。
    读书不多,阅历浅薄的人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天赋与少年人狂热的激情,常常也能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但这样的作品往往内涵不多,好像燃料不够的烈火,短暂地燃烧过了,热烈过了,熄灭之后的灰烬中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走过的地方、读过的书、思考过的问题,这些就是文字的火焰所需要的燃料,只有真正地阅读过、经历过,才能让文字拥有生命力,能够长久而热烈地燃烧。
    与散文内容的广博相比,更加令我惊叹的是赵女士文字中流露出的轻灵而纯粹的少女感。当读到这本散文集时,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坐在树荫深处读书的少女,为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狂野的爱情而感动,羞涩而带有一些崇拜情绪地爱恋着男友。我一边惊讶于年轻的写作者如何能够拥有这么多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一边在百度上搜索作者介绍。
    文字的轻灵和纯粹是无法用技巧来伪装的,必须要有一颗赤子之心,才能写出年轻的文字。内心沧桑者无论怎样模仿,也仿佛老者傅粉插花扮少年一般不伦不类。书籍能够在容易受伤的心灵与纷纷扰扰的现实之间铸造一堵墙,保住墙内一颗颗鲜活地跳动着的赤子之心。在赵女士作品中,处处都能看出她是一名爱书人,爱藏书,爱读书,爱评书。是书籍为她的心灵保了鲜,“万里归来年愈少”,人生在世总是要经历许多痛苦,受许多折磨,唯有阅读,不断地阅读,才能保住一颗纯粹的心灵,才能写出“纯”的文字。
    为了除去张无忌所中的玄冥神功之寒毒,张三丰曾经拜访少林、峨眉,希望得到他们各自持有的残本组成完整的《九阳真经》,却早到了拒绝。而如今在纸上,文字的“博”与“纯”完美地交融了。必须要在这世上行走许多年才能有的广博见识与年轻的心灵所特有的纯粹文字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本《最深刻的一文不名者》。
    《南方云集》书写游子如影随形的乡愁和人到中年的焦虑挣扎,《最深刻的一文不名者》书写爱书之人的诗与远方,《内心的斑马》书写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对世间万物深切的同情。“散众系列”的三本书为阅读者看待生活提供了三个不同的视角,只要有一双诗性的眼睛,在庸常的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诗意。
    去阅读吧,去行走吧,去拥抱生活吧,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广博而纯粹的心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