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Fredric Jameson,其在不同中译材料中有不同的译名,如杰姆逊,詹姆逊,詹明信等,本文论述中统一使用杰姆逊的中文译法,但注释中仍旧保留原文献的译名。 [2] 詹姆逊:《元评论》,见《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页 [3] 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下),钱佼汝、李自修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序言,第2页 [4] 众所周知,杰姆逊1985年客座北大,其课程被整理翻译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该书第一版为陕西师范 5] 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6] 同上,第13页 [7] 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第1页 [8] 同上,第1-2页 [9] 同上,第5页 [10] 詹明信:《拉康的想象界与实在界——主体的位置与精神分析批评的问题》,见《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严锋等译,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201页 [11] 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第26页 [12] 同上,第1页 [13] 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下),序言,第1页 [14] 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下),第330-331页 [15] 同上,第305页 [16] 同上,第300页 [17] 詹明信、张旭东:《马克思主义与理论的历史性——詹明信就本文集出版接受采访录(代序)》,见《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第29页 [18] 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第2页 [19] 詹明信、张旭东:《马克思主义与理论的历史性——詹明信就本文集出版接受采访录(代序)》,见《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第17页 [20] 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下),第306页 [21] 同上,第277页 [22] 杰姆逊在《元评论》一文中说:“每一个单独的解释必须包括对它自身存在的某种解释,必须表明它自己的证据并证明自己合乎道理:每一个评论必须同时也是一种评论之评论。”见《快感:文化与政治》,第4页 [23] 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下),第334-335页 [24] 詹明信、张旭东:《马克思主义与理论的历史性——詹明信就本文集出版接受采访录(代序)》,见《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第32页 [25] 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下),第296页 [26] 同上,第296-297页 [27] 同上,第297-298页 [28] 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下),第296-298页 [29] 詹明信、张旭东:《马克思主义与理论的历史性——詹明信就本文集出版接受采访录(代序)》,见《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第11页 [30] 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第11页 [31] 詹明信、张旭东:《马克思主义与理论的历史性——詹明信就本文集出版接受采访录(代序)》,见《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第6页 [32] 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下),第305页 [33] 詹姆逊:《论现代主义文学》,苏仲乐、陈广兴、王逢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7页 [34] 《论现代主义文学》,第8页 [35] 同上,第10页 [36] 同上,第11页 [37] 同上,第12页 [38] 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下),第36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