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评论 >

时代下的赞歌人民路上的奋斗——简评毕节脱贫攻坚文艺作品

http://www.newdu.com 2020-05-21 贵州民族报 宰清海 参加讨论

    当下,我们的国家、人民正经历着一个新时代的变革,一场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变革,更是一个追逐复兴、强富的伟大梦想正在发生。在时间节点上,当下目标就是建成全面小康、完成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至于文艺作品应该承接什么样功能,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秉承什么样的态度等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也是文艺创作者自身价值实现的考量,当然应当秉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参与脱贫攻坚,作品应当具备时代的气息,要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把作品写在时代变革的轨迹上,人民大众的土地上,即保持文艺作品的人民性,坚持人民的就是文艺的。这样文艺存在的价值才会真正有价值,文艺之花才不会过早凋谢。
    时下,毕节文艺创作者,包括诗歌、报告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创作者,他们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他们既是参与者、又是记录者,他们用独特角度书写毕节人民全员奋战,社会各级积极投入的点滴变化:从精神到行动,从市县到村组……脱贫之战打响全面决战,一个个胜利消息不断传出。而毕节脱贫攻坚文艺创作群体呈现多重性、多行业人员参与,包括农民、社企、公职等人员,但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身份脱贫攻坚一线人员。
    在毕节脱贫攻坚文艺作品在层级上来讲,第一层级记录脱贫路上的人民群众的不富裕、不容易再到帮扶下逐渐改变原有面貌的文艺作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地区文艺作品的繁荣,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改善,从物质扶贫再到精神扶贫这是一个过程,更是脱贫梦的部分。文艺作品的“鲜活感”最重要的表达就是反应现存事实,并予以适当的艺术升华, 古代的颜之推说过,“为文尤须放荡,但又须随时以爵勒制之”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实事,创作者唯有把艺术的部分和价值的部分把握好,文艺作品的价值才能够突破文艺界,从而服务于生活、人民,使之成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精神食粮,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给养,在陈武帅的诗歌《扶贫札记》中写到:走访张老三家时/三月的阳光正穿过洁白的梨花/照着他家两间破旧的瓦房/这个春天,他刚从破瓦房搬进/五十多平米的新居,白墙、水泥地/家里摆放着政府送来的电视、火炉和沙发……
    语言简单,直接又不乏诗歌意蕴的美好,对比鲜明,更是鲜活,“阳光”“梨花”“春天”“新居”“白墙”“水泥地”与“两间破旧的瓦房”对比前后变化是巨大的,原有的萧瑟、破败被生机、朝气替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人居环境等正在有序改变,这是扶贫人员所期待的,也是被扶贫人员所希望的,更是诗歌表达的价值所在,当然这是不美好与美好的变化,更是奋战的结果。同是描写脱贫攻坚时期,而另一种表达却是含蓄、隐晦的,如在马学文诗歌中《苦命的雀子》他写到:他说乌鸦是苦命的雀子/一辈子心好嘴不好/哪里有人要倒需/哪里有人要病/哪里有人要死/它都会提前飞去叫/它一去哪里叫/周围的人就晓得/那里要出问题了/它去哪里叫/哪里都有人追着打/打去打来它不敢进村/不进村又找不到吃的/可能没打死的/也被饿死掉了
    诗性自然,莫过于抒发通透,脱贫这条路上本身就是布满荆棘的,会有付出,会有牺牲,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奋斗之心。诗歌中说出的道理:发展是需要不断变革,安于现状只会止步不前,“扬弃”的过程也许会出现阵疼,但“苦命的雀子”仍须存在,发展的包容性是需要这样的正向提醒者。尤其在当下脱贫攻坚决战中,各种声音都有,怎么改变农村地区一些固有思想,让其接受新鲜事物,其实质发展矛盾、变革的矛盾,怎样把握住正确的态度就成十分重要的问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文艺创作也就要有勇气做“苦命的雀子”,一方面,可以用文艺独特的感染魅力打破思想桎梏,助力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把人民的需要有效反映出来,让短板得到及时补齐,让脱贫攻坚质量更加饱满,让人民生活真正全面富起来。
    在第二层级上,包括赞美人民群众生活变化、对地方美好事物描写等方面的文艺作品,这类文艺作品是富含朝气、作品情绪高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创作上目的明确、直接,犹如君子为人坦荡,满满的正能量,具体来讲,如由马亚旭作词、马关辉谱唱的赫章县脱贫攻坚战歌《相约韭菜花开》中写道:带着使命驻进村寨/脱贫攻坚豪情满怀/小康路上初心不改/汗水洒满彝乡苗寨……战鼓催征,决胜小康时不我待/鞍马未歇,尽锐出战捷报传来/只争朝夕,乌蒙高原为你喝彩/不负韶华,我们相约韭菜花开
    韵律上,歌词使用了怀来韵,押韵清秀,抒怀自然,展现脱贫工作的大情怀,文辞铿锵有力,歌声嘹亮感染力强,赞美之情流露于句式之中,决战之心鼓舞人心。脱贫的使命,脱贫的队伍进村驻扎、走家串户,决战的决心,脱贫的决心,同时也是毕节,乃至全省脱贫工作者工作状态的一角缩影,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展现了同发展,不落下一人的脱贫梦。《毛诗序》提到“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本就是文艺的一类,在凸显宣传和鼓舞士气来讲,音乐化、可视化的文艺更容易让人接受喜欢,当然在该作品中我们也能隔着屏幕感受到音乐的内在迸发力、决战脱贫攻坚的号召力,听之让人血液澎湃,战意浓浓,又如在朱广旭的诗歌《花魔芋,正在乌蒙山上舞蹈》写的:在乌蒙山/花魔芋像姑娘般正在高原上舞蹈/你吻,山峦飘越过的馨香/初冬时节,冬桃托起了/人们的微笑/乌龙谷深处奔奔不息的溪水/滋润着瘦弱的肌肤/顺着青山绿水间行走/我想和你举起一杯魔芋酒/敬畏我们的祖先/在桃树下/等你来种一片魔芋/回味、流连/贫瘠的土地,依然茁壮成长……
    书写地方之美,大胆写脱贫工作中看到的美好事物,并加以艺术化、拟人化,“花魔芋”如此能成酒成诗成舞蹈,成脱贫的出路,内在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汗水、多少人的心血,才能够如此美好,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乌蒙山的各族人民用奋斗战贫困,用智慧写辉煌。诗言志,唯青春不老,唯岁月常在,人对美好的追逐也将常在。诗的价值贵在抒发时下、赞美人民,诗中既有写山水之美,更有人情之美,并在这种赞美中坚信脱贫胜利,坚信人民的勤劳定能实现幸福生活,抒发脱贫一线的不忘初心,奋斗不息,以及乐观进取的精神。
    当然第二层级来说,还有一类比较重要的文艺类别,报告文学类,这类文艺通常是把现实中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整理成文,特征上兼具文学性和新闻性等,而在当下脱贫攻坚中也涌现许许多多的优秀人物,由若非写的报告文学《直把他乡作故乡》就是写一位“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在文章内主角是一位单位选派助力脱贫一线任第一村书记,讲述了他入村、住村、助村等脱贫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文章中第一书记深入了解民情,积极融入村庄,帮助大家,深受大家信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定的信仰不断取得脱贫成果,这部文艺作品让我想起由陈国星导演的电影《第一书记》两部都是真实事迹,只是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人物事迹的典型性也有所不同,但是都用文艺的方式反映出了共产党人身上的无畏精神,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所以文艺赞美典型,更大的外在作用其实质是榜样作用,这也是文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密切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具体体现,这是值得肯定文艺活动,更是创作者写作观走向饱满,走向人民大众的必然需要。
    第三层级通过展现内在坚定、昂扬的气质精神、坚信脱贫梦的文艺作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到:“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这是古人对于好作品的一种认知:创作者的才情与当时事实共同成就了好作品,或者是推动好作品的产生,当然其间创作者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创作者的创作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作作品当下的社会价值,甚至是未来作品的存在价值,在第三层级上来讲作品是需要一定指引性、方向性,在作品存在形式上这类作品是会存在文艺的各个类别中,或是诗歌、或是小说、或是影视音乐等,列如毕节诗人费明的《在路上,不悲伤——走在冲刺90天脱贫攻坚路上》:多年以后/被遗忘的眼神/会在山峰泛起
    是另一种深邃/而春天总是不断复制/春色撩人/百花孕育成果/包裏梦想/布谷鸟敞开喉咙/喧腾丰收的歌谣/田野绿波滔滔/朝未来奔腾希望……在路上/水雨水泪水汗水/交织成网/破网而出就是春天/在路上/不悲伤/流泪是平庸的懦弱/将重负下的喘息变为/砥砺前行力量吧/那才是乌蒙岩石挺立的模样。
    诗歌文辞清秀,语言缓缓动人,诗人眼中出现村庄、人物、风雨等,看似就是一幅人生百态的画,简单读之还以为只是描写岁月无痕的运转记录,但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诗人内在的岁月感,那是诗人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对生命的一种淡然,当然淡然并非漠视,更准确的是说是成熟,看待事物成熟,面对生活的成熟,诗人在诗中写到“那被天空的泪水淋湿的/一扇黑漆木门/屋内灯影昏沉/年逾古稀的老人饱含泪光/无力的双手烤着炉火”这是贫困的无奈,不幸的隐忍,诗人从自己角度创作,字间充满同情,而诗歌的跳跃莫过于让本没有情感的事物很合理的蕴涵情感,在诗人情怀下他做到了,他用“天空”“木门”“灯影”等来凸显命运多舛老人一家,再度映射开篇“遗忘的眼神”。
    诗人如此笔调,彰显脱贫攻坚不落下一人,不让一人掉队。诗文纪实同时,最后部分再度提升诗歌内在需要的表达,不幸、悲伤等变成“春天”“力量”“挺立”,这是该诗从微观转向宏观,从关心个体转向鼓舞群体士气的提升,不管是贫困人群,还是参与脱贫的各界人士,诗人都坚定地相信“在路上,不悲伤”,诗人把爱融在诗句间,把爱抒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这是诗人大爱情怀,更是作品展现昂扬精神具体体现。
    总之,在毕节脱贫攻坚期文艺作品不断出新,这是毕节之幸,更是毕节脱贫胜利之必然。鲁迅先生曾指出:“文艺是国民精神发出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而这样的灯火有着鲜明的底色——人民性,毕节脱贫攻坚中文艺作品不管是诗歌还是其他类别都饱含人民智慧,要么乐观进取,笃行致远;要么埋头苦干,同心攻坚;要么洞若观火,头脑清醒,这是脱贫之福,小康胜利之基。当然,做好文艺工作就要写人民文章,抒人民情怀,用文艺助力脱贫攻坚,决战脱贫高地,为按时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让百姓富有起来,让生活变美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