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复一年,妈妈的身影总是在那片海滩上。她在,那片海滩就干干净净,妈妈也成了那海滩上的风景。”十几年来,敬一丹的父母一直过着候鸟的生活,每年来三亚越冬,三亚湾海坡一带的海滩也成了她妈妈最爱的地方之一。因此,敬一丹的书中特地有一章节是讲妈妈和三亚的故事。 床前月光下,敬一丹有哪些思考?海南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她。 “只要去三亚,我就会去那片海滩” 记者:您是在三亚陪母亲走完人生的最后时光吗? 敬一丹:我妈妈在三亚度过了她的晚年,走过她人生的最后一段路,所以很多记忆都是和三亚连在一起的,这本书里专门有一个章节,就写妈妈的海滩。 开始写这本书时,我在三亚,送走了我妈妈以后,我在三亚住了一段时间,尽量让自己平复下来开始写这本书,最后的完成是在北京。其实中间写作的过程是断断续续,也有一段时间实在是痛得写不下去。但是,我想这个时候,是妈妈的遗传起作用了。我妈妈有一个特点,她特别坚韧,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我能意识到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就因为妈妈给我的这种遗传。 在我妈妈病重期间,和她离去之后,我的阅读有很多都是关于生命的。比如说《最好的告别》,比如说《生命课》,还有很多医生写的书,这是我重新认识生命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又重读了一些作品,比如《失亲之痛》,比如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比如周国平写的《妞妞》,重读这些有痛感的作品,这些作家启发了我,给了我一种力量,让我坚持写下去。 记者:您在书里提到,三亚湾海坡一带的海滩是妈妈在三亚最爱的地方,也是妈妈最常去的地方。您现在还会去那片海滩吗? 敬一丹:三亚海滩依然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只要我在三亚,就会到那个属于我们记忆中的妈妈的海滩去。可能经常在那儿散步的三亚人、三亚候鸟们也会记得,前些年经常会有一个老太太在那儿打扫海滩,而现在她却不在了。 我妈妈在病床上的时候,不能再去那片海滩了,我们就会告诉她,现在海滩那收拾得可干净了,台阶也修了,还种了树、铺了草,我们告诉她的都是好消息。她曾经照料过的一棵树,不知道为什么慢慢地就枯萎了,这个我们就没有告诉我妈妈。 “我是跟着妈妈学着当妈妈” 记者:很多女生跟母亲的关系很微妙,会有一个跟妈妈和解的过程,会慢慢更理解母亲。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理解妈妈的呢? 敬一丹:你提到的这个女生的话题,还真是挺普遍的。当女生到了青春期,和妈妈打交道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小麻烦和小障碍,有的母亲这时候恰好也是更年期。当青春期遇到更年期,母女之间就会有很多小麻烦,好像过了这段就好了。我和很多好朋友在一起谈论的时候,也都说,小孩可能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时候都会这样,一到十八九岁就好了。 我是这样理解的,当小女生开始长大,又没完全长大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她对自己的判断和对周围人的判断会有一个特点,她以为自己长大了,什么都懂,比妈妈都懂,甚至看别人都会觉得别人幼稚,觉得自己是最清楚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往往这个时候就会和妈妈有点小冲突。 记者:有人说,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与子女的爱是别离,要目送孩子远去,与孩子告别。您是如何理解母亲这一角色的呢? 敬一丹:其实,我是跟着妈妈学着当妈妈,我妈妈真的是教子有方,在我另外一本书叫《那年那信》里写了很多我妈妈教子有方的往事,我现在面对自己女儿的时候,我经常会回想我某个做法可能就是来自我妈妈的启发。 我的同事李小萌曾经做一个系列节目,就是以母亲为主题的,我在接受她的访谈时,主题就是跟着妈妈学着当妈妈。 在我们这次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格外对海南的记者说声谢谢,海南是我妈妈留下生活痕迹的地方。谢谢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