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以“守正出新”推进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访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桂奎(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1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清俐 参加讨论

    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
    记者:近年,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不同的切入视角,使得这一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增长点。比如,有学者注意到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文体发展问题,有学者以“叙事文化”的理论与方法切入到古典小说研究中,有学者关注到中国古典小说“术语考释”和“谱系建构”,请您谈一谈近年来涌现的新的视角、理论、方法,运用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中的学术价值与未来的拓展空间,及其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背景下所体现的主体性、原创性?
    李桂奎:除了数字文本处理、古籍数字化、文献复制技术、图文设计与制作、古籍信息系统开发、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新技术对查找出处,统计频率以及文本比对等方面也大大地提供了方便。从事古代小说版本、目录、校勘等方面的研究特别需要充分依靠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的专业技术,小说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可以让我们一劳永逸。其中,周文业的小说数字化工作给研究者带来了不少实惠。然而,数据库无论如何发达,只能提供便利,不能代替学理的研究和思辨,正像可以通过计算机编程制作一些读物,但永远不能代替横溢着才思和洋溢着灵性的人工创作。
    在文化自信、理论自觉的新时代,古代小说研究比任何时候可能都更需要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只是现在讲的理论创新,不再像以前那样崇洋媚外地向外看,而是注重立足本土,重视自主性创造。您提到的几个切入视角,小说文体问题、叙事文化问题、术语考释与理论谱系建构问题,都是令人看好的新增长点。
    小说文体问题以往被当作形式问题看待,在重内容轻形式的年代自然得不到重视,但是,没有对这一文体的功能、意义有充分的认知,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小说研究的一系列问题。每一个研究小说的人,首先都要面对“小说”之名实及其类型问题。近年,在文体学研究的热潮下,加之“文类”观念的引入,“小说文体”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谭帆领衔的团队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小说文体发展史”,运用文体学、叙事学、文献学以及跨文化比较等理论方法,对中国小说文体进行了跨时空的多维度研究,陆续推出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文言小说文类与史部相关叙事文类关系研究——“小说”在“杂史”、“传记”、“杂家”之间》《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理论与方法》等阶段性成果,受到不少好评。
    从叙事文化视角切入古代小说研究,这些年也很热闹。宁稼雨提出“中国叙事文化学”命题,主要开展了两项彼此相关联的工作:其一是编制中国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其二是对各个故事主题类型进行个案梳理和研究。他所谓的“叙事文化学”,首先立足于民间故事,通过大量民间故事演变的搜集与梳理,突出了“故事主题类型”的“文化性”。《中国叙事文化学与中国学术体系重建》《故事主题类型研究与学术视角换代——关于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学术设想》《主题学与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建构》等系列论文,强调“叙事文化”即叙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重要性,致力于用“中体西用”的文化价值观重建中国文论体系,开创了一种新的学术范式。
    最后重点交流一下“术语考释”与“谱系构建”研究路数及其美好的学术预期。我们知道,在学术研究、学科及学术谱系构建中,术语特别处于特别关键的地位。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认为,每一领域内的现代化进程都是用各学科的术语加以界说的;国内冯天瑜也曾指出,术语是学术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组成一门特定学科的理论体系的纽结。为了深化小说理论研究,也为了中国本土新理论谱系的构建,我组织团队在以往陈洪等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的梳理、黄霖等先生关于小说理论文献整理编撰的基础上,借鉴谭帆等先生关于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的经验,于2020年度成功申报了“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术语考释与谱系建构”这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其基本研究路数和初衷是继承发扬古代释文解义、朴学考证以及理论阐释等严谨扎实的学术传统,借鉴西方文论中的“关键词研究”与“互文性研究”等理论,通过中国小说理论谱系的重建,扩大中国文论的全球影响力。该课题拟对见于序跋、评点、杂论中的各种小说理论“术语”进行“考镜源流”“阐释意蕴”,拟从以“劝惩”为主体的功能理论术语、以“虚实”为话题的叙事理论术语、以“形神”为主导的写人理论术语、以“妙趣”为主旨的审美理论术语等不同层面的术语考释展开;然后在此扎实而系统的考释基础上,通过纵横深入地探论,重构以“意”为主、以“趣”为魂的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谱系。众所公认,学术研究贵在守正出新,古代小说与小说理论研究更应该以此为目标。这里所谓的“考”自然偏重于务求“守正”,而“释”偏重于追求“出新”。
    展望未来,中国小说及理论研究应该继续在“文献”“文本”“文论”“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播撒、全面开花。进一步端正学术态度,以自主性、原创性为根本目标,圆转地处理好“中西”“古今”“内外”等关系,尤其是在叙事、写人等本体研究上善于通过话语转换和谱系构建,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