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俊国的诗作中,他的故乡鹅塘村的一切成为最醒目、最具DNA的遗传性的精神背景。诗集中诗人没有对太阳的溢美,只是关注月色,偶尔仰观星辰。在阅读徐俊国诗歌的时候,你会发现其意象的公共性和词语组合的奇特性。他的诗并不华丽和潮流,但遣词达意,思想传统,又不失表达的探索性、前沿性。他尊重生活,平等待物,情感视角从俯视到居于其中,必是穿越了思考的青纱帐,回归到对万物的敬仰。当诗人有所感动,便低空飞行,审视一切,扩张其向上和向下的悲悯力量,为其用个人意象巧妙地驾驭公共意识创造了契机。“燕子歇过脚的地方都是家乡”,这是徐俊国诗中的句子,诗人以此完成了对家乡风物及人文精神在纸上的构建。 诗集分为三辑,为:“走来走去走不出那个村”、“写来写去还是那些人”和“活来活去还是那种命”。徐俊国给人的印象是具有童贞的动感,朴素的神性,生命的丰富。在诗集的同名诗《燕子歇脚的地方》,诗人写到“燕子生于鹅塘村/鹅塘村就是它的乳娘”、“最大的悲凉是猝死在/一个家乡通往另一个家乡的/半路上”,这些宣示了自己对家乡的情感,态度旗帜鲜明,用词干净利落,这是千万个异乡游子落叶归根的情结。 诗人说“如果一个人活了二百岁/就等于肉体耽误了灵魂二百年的路程”这是对灵与肉的认识,对当代人堕落的觉醒。“留下一个失败者/把舌头嚼出血来”(《失败者》),这是诗人的童年,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的个性萌芽。谈理想,诗人发现“做个农民”的好处是“每天夕阳卡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我推着前半生的烦恼倒进脏水沟”。尽管诗人自知 “我还没有资格成为一个农民/言谈举止达不到淳朴自然的境界”,但诗人希望“一旦熬到胡须花白满堂的子孙前来拜年磕头/我并不急于把他们唤起/内心平静接受他们祝我安康的高呼”。诗人对最贫穷的时候获得的爱情的赞美只是三句话的表达,“你说下辈子还嫁给我”、“你说灰烬和火焰有着同样的分量”、“你轻轻弹去我肩头的灰尘/转身去做我最爱喝的苦瓜汤”,有理解、尊重、默默的支持和痴情,小夫妻用简单琐碎的日常细节滋润了爱情的纯洁。如果某一天生活遇到不幸,诗人对爱人的态度是 “我必长跪床前/以不眠的泪水还你清澈/以血里的灯盏还你光明”(《叩谢》)。诗人感叹人的一生是“泥雕塑”,易碎,易死,化成了土也只比大地高出一点点。诗人对命运的唏嘘是“为什么走着走着就碎成了一张纸”(《命》),如此卑微、渺小。因此诗人告诉自己,一个人“走来走去”是为了活着,“活来活去”的“一个人/可以没有火焰/但要承受得起/一堆灰烬的重量”,就是说人活一世,人格坚守和责任的担当是不可以放弃的。诗人从不屈服于生活,他说“我只承认月亮是我的老师,我有无数个薄如剪纸的小姐妹,面对生活的一切压力我有可以“扛”出尊严”,诗人对自己一生的结论是“我希望我的骨头 白而净”(《终尽一生》)。“在医院”这个痛苦与不幸,生与死纠缠的地方,诗人都相信如果 “窗外浓烈的桂花香一阵阵涌进来”,就会淹没一切带泪的呻吟,诗人相信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都可以用来疗伤,求真、达善。 感恩之心。穷人的尊严不容亵渎,志气是她们最后的脊梁。诗人在带着母性光泽的《小镇之夜》里写到,虽然“母亲的夜晚贫穷,简单,——它咬紧牙关,相信祈祷,拒绝救济”。在《她们为什么像我的母亲》中我们可以看见在农村低矮屋檐下的无数个母亲,她们善良、隐忍、宿命、不绝望,还有一点小小的浪漫,忍耐当前的苦世劳作,看重来生的天堂之花,一切为了儿女,默默奉献,“她们为什么像我的母亲……她通过青蛙的眼睛看世界……她在阳光下劳作……她们为什么像我的母亲/因为她的一只手忙着把儿孙拉扯大/一只手忙着在灵柩旁种花……她们为什么像我的母亲/还因为她肯放低自尊屈服于现实……她叫无名氏∕住在落叶下∕她和母亲都拥有三尺沉默∕散了魂魄的萱草花”。他记得母亲的养育之恩,“我反复打量那些被霜打蔫的茄子/不知该把它们比喻成拍卖时光的锤子/还是娘亲哺乳完孩子后/耷拉下来的乳房”(《比喻》)。他写娘纳鞋底时的《姿势》,当走在孤独的黑夜,他的《低语》吟出,“夜像乳娘的黑发垂在大地上/白日已尽/走累的人都是孩子”,母爱无疆。不幸时的诗人第一个想到就是“最好能回到母亲体内”(《我这么伤情地……》)。诗人的荣光是能用自己的诗句赞美、感恩母亲。羔羊跪乳,乌鸦反哺是传统教育也是祖先对人的最低要求,我们不能活得不如一个畜生,“怀孕的母羊走过大地/草籽正好触到温暖的乳房……它在一片麸子苗中停住/用蹄子一圈圈缠茎蔓/直到把那个难看的伤疤藏得严严实实/这是一个仪式/而且如此隆重/这只羊想让孩子/一出生就能看见/自己的母亲干净而美丽”(《仪式》)。这就是写作的原动力。母羊的行为隐喻,象征了乡村母亲们的承担和高贵的自尊、自爱需求。在父系的情感下,诗人表达了对传统的关注和崇敬,在诗《农历的这束光》中,他认为传统发出“一个小灯泡”的光,但有“两节大电池”的能量,这是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底蕴为依托。“农历的这束光/自下而上/照不到祖先居住的地方/那里/湖水安静/时间澄澈/月光下醒着纸扎的马车/千只白鹅/万亩葵花”,干净、顺滑、柔和、唯美。农业是隐忍的,诗人放弃对风花雪月的写作,目光落在“夜色”中的人文关照,看见“抱着脑袋蹲在田埂上/豆粒般的啼哭砸在鞋帮上/他在生活中输得太惨了/还剩半张纸/半支烟/我要写写他抑制不住的抽搐/尤其要描绘他粗大的关节/稍一活动就嘎巴嘎巴直响/让周围的夜色/无法平静”,这些“泥泞的生活”无疑会影响和左右诗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悲歌众生。诗人对大地、乡土、自然生命的敬畏,依靠对日常存在中的细微琐事予以展现。因此,我们在他的诗作中看到了诗人对家乡兔子、鼹鼠、青蛙、蜜蜂、喜鹊、蚂蚁、无花果树、南瓜、麦苗等等俗常事物的诗意抒写,在深层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诗人的语言是笨拙的儿童体,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就像一杯凉白开,水的共性依然,但此杯水的特点是经过了热,也经过了冷,经过生,也经过了死,有了还原与回归的沧桑,那种看似捆绑的嫁接的词语搭配,有了转基因性的新生命活体。诗人的乡村不是黑色的,是灰色的,不总是阳光普照,也不总是阴雨绵绵,这就是普普通通的中国乡村,为诗人及其作品注入了人性精神,人活得像人,人要有尊严。王小波说:“尊严就是意味着你在任何地方都被当作一个人来看待,而不是东西”。一个人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那苦难就是白受了。 诗人《一个刚洗完头发的人》的诗歌叙事,语言平实粘滞,语气的沉郁凄然,带给人心灵的负担,有不能承受之轻。“从墓地回来,吃丧饭,我们一声不吭/碗里有种小孩品不明白的味道,一口也咽不下……秋风勒紧每个人的脖子,……我们小声判断,人肯定有魂”,人肯定有魂,是诗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分善恶。诗里有悲悯情怀,有对宽容礼让的农妇不幸的唏嘘与歉疚以及怀念,更凸显了一个初谙世事的童心“结石”的悲怆,让人一身冷汗,残酷的人生告诉你童年远了,前途莫测。在《六个》一诗中,描写的一群孩子就像我的童年,天天坐在屋顶上打牌寻找快乐,也有“缺一张牌可以用树叶代替/缺一个人我们就不知该怎么办了”的懵懂困惑和委屈。如果我们不是靠“一群佝偻着身子的人头挨着头/用节省下来的泪光给病婴的啼哭照明”(《亲人谱》),可能再也无法长大。在上述引用的诗中,诗人的评价,判断,结论性词语极少,无主观,见客观,其理性的克制、缄默恰恰是一种生命的欲望。 《无花果树》写一个普通的女孩子的一生,她还没有数清十个手指,就嫁人生子。诗人不厌其烦地写那么多秋天、那么多老乡亲、那么多棺材、那么多活着的人、那么多断头的谷穗、那么多浮世的尘埃、那么多灰、那么多扛着麻袋的人低着头赶路、那么多牲口、那么多……,最后才写到一个女孩黑玲,黑玲的命运是数着数着门前的无花果就变成了王小墩的母亲。这种从大到小的写法,如由远到近逼近一个物体,整个诗的结构呈倒三角形,而所有的支撑力在黑玲“数着数着就变成了王小墩的母亲”的简单中,一生所有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被作者清空后形成了巨大黑洞,靠读者的想象填满。如今的乡下,有多少这样女人的命运令人惋叹。让我如哽在喉的是《月光》,“老家一对老夫妻/一个八十七岁/瘫痪了十二年/一个八十八岁,能拉会唱,肺癌晚期/中秋之夜,两个老人互相/抱着,点燃了炕上的棉花被/屋梁倒塌,瓦片碎落/月光被烧得噼啪噼啪响/大火中,越来越微弱的声音在唱/月光晃晃,大路宽啊——”,诗人无技巧的炫耀,无修辞的堆积,只是让往事再生,让亡灵说话,给每个画面里可见的白骨的伤痕上涂上粉红,如书本上的虚线一样,看是轻轻,平静,无感性和激情的跳跃,但却在乡村粗糙的外表下孕育了其柔软的内核,宽爱,仁厚,唯美,求死的勇气,可嘉,人的达观,可敬,生命的无奈可怕。诗人在《代替》中写了一对贫贱夫妻,丧妻后的丈夫悼念妻子的场景,诗人采取镜像反构的模式,刺眼,刺心,滴血。“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子/穿着亡妻生前最爱穿的衣服祭奠亡妻……忽然呜咽道/老婆我想你哇”,此刻,不落泪者冷血。 徐俊国的诗让人觉得真正的思考是件美好的事。真实地思考在不自由的环境里,虽然不乏痛苦,但仍然值得为此努力,是一种乐趣和安慰。人生的意义,万物存在的价值,均可等而视之,尊重眼前的每一个生命存在的合理性。如《鸢尾花》中时光凋谢后生命的遗骸,“一小截干瘪的蚯蚓/代表一声不吭的劳动者/倾斜在土里的蜗牛壳/代表大地之上最小的纪念碑/半片羽毛/代表一只小鸟苦苦飞翔的一生”,诗人替我们发现“牛羊眼里的星星也多”。他写大地内部,时光深处,缩着脖子的鼹鼠举着闪亮的小铲子挖地洞,遇到潮湿的果核,变质的花叶,松树的根须,也遇到腐朽的头盔,倾斜在黑暗中的断剑等等,但鼹鼠还是不停地挖,当“在洞穴的前面/当两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动物骨架突然出现/鼹鼠咯噔一下怔在那里/它举着闪亮的小铲子/不知是继续往前挖/还是悄悄后退/回到明亮的地面上来”(《鼹鼠》)。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在耕田时会碰到半个骷髅,一节白骨,引发慨叹。人生无常,这是神性的,宗教的,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的反思,请回到明亮的地面上来,热爱生活吧,但愿鼹鼠懂得了这些,理解了“拥抱”的意义。在《倾心相告》中,诗人表达其对土地的感情,你从来就没有想到你抓起的土里有什么?作者告诉你了祖先的文明都藏在土里,万物有灵,土地神圣,因此他知道珍爱和敬畏,“如果你在田野上漫步我不得不倾心相告/要像不懂事的孩子那样把头尽量压低/对脚下的一切比如一具甲虫的尸体/要备够足够的泪水轻声咳嗽”。 诗人说过,在对世界的观察与深度挖掘的过程中,文学起着修补心灵漏洞、抚慰肉体颤栗的作用。在价值紊乱的年代,文学能够帮助人类换回走失的魂魄。诗歌让我看清真实的自己,尤其是需要反复清洁和终生捍卫的那部分。长期习惯于缓慢、简朴、亲和的农业社会生活的人们免不了怀旧,产生失乐园之感,对现代生活方式有一种自觉的本能的抗争。《诉状》《风多么想哭》《一个人想找地方结束自己》《小鹿》充满了对工业文明、所谓现代化、进步的疑问与追寻,诗人在他的诗歌中引领你感受现实的残酷与无奈,如果生活的享受是在破坏环境、暴殄天物的前提下获取,诗人宁可放弃。诗中诗人没有急功近利的冲动语言,只是现象的呈阅,多为受害者眼里的静物,而非充血的抗争和呐喊。诗人平静地写道,如此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一个人想找地方结束自己” 却死无葬身之地,无净土埋身的悲剧。在面对一个个无辜的受害者,爱人的目光只是“尖铲一样盯着正南方”,仅此而已,这就叫弱势群体。让我们仔细阅读他的诗作《大卡车》:“呼的一声就过去了/麦苗动了一下/这个春天的眼皮痉挛了一下/顺着飞尘望过去/那辆慌慌张张的大卡车/正满载牲口奔向郊外的屠宰场//我知道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但正在孵蛋的老喜鹊不知道/它只是本能地/哆嗦/哆嗦了两下”。如果我写,题目可能是“穿过春天的大卡车”,但诗人却命名为“大卡车”,诗人的春天已不是独立的,正被现代工业社会绑架,春天成了一个季节的搬运工。春天意象所指明的是一场乡村往事所发生的时间,“呼”的一声就过去了,是速度,让尘土都长了翅膀,一辆慌慌张张的大卡车,大卡车为什么慌慌张张?作为时间的春天到达的空间是屠宰场,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是无辜动物哀嚎,屠杀的血腥,肢解的快感,一大堆死亡鼓胀的恐怖与麻木。郊外的屠宰场的血腥,让“这个春天的眼皮痉挛了一下”, 痉挛是病态的,下意识的。“孵蛋的老喜鹊”是农村喜庆祥和的象征,常常出现在年画里,而“呼”的一声就过去了的大卡车,对正在孵蛋的老喜鹊的影响也不仅仅“只是本能地/哆嗦/哆嗦了两下”,无助、恐惧,有逆来顺受的怀恨。这首诗是从感觉进入感情,再进入理性,感情与印象融汇而成意象,感情与理性结合而成体验,体验借意象传达而完成诗的创作,诗主情,也重思想。自然景物,生活事件、似乎忽略了人,而人却是一切背后最大的推手。一首诗中有春天、死亡、新生命诞生,残酷的现实、美好充满生机的现实并存这才是显示生活的真实写照,客观,诗艺之高可见。只有畸形的人才有两颗心脏,《在上海》一诗里,诗人的心是畸形的,忐忑的,“一颗用来在汽车的喇叭声中悸动/一颗用来在李白的月光下思乡”。移民上海,诗人怀念家乡的方言,方言的本性如铁,有唯一的骨头,代表赤子血的浓度,保持住方言,诗人才不易迷失在“钢铁的脚印”里。诗人在《一个人的三月》中反思生活,“我看见河流哭着奔向大海/它发抖的缰绳牵着我像牵着知错的豹子”,诗人在“经过”国际大厦旁边的小教堂后反省物欲裹胁下的自己,顿时心生畏惧和忏悔,终于“对黑暗说“亮”/那半截蜡烛真的亮了”(《尝试》),这似乎与基督的创世纪第一日,“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有些相似,而其本质寓意,是诗人内心的善良,诗人有终极皈依的精神渴求,而这种渴求的核心是对现实的否定。诗人怀念老井,那是乡村的历史和见证,贫穷年代向下的空间,诗人的《打水》,让我想起顾城的“穷有一个凉凉的鼻尖”,想到童年的饥饿,在《羊的家乡》,井是世界最高和最低的地方,有村庄的灵魂和生命存在的高度。回忆童年,诗人想到春天,“老师总要让孩子们/写“万物复苏”之类的作文/其实,就在上午,王六凳的爹娘喝完农药互相抱着睡了/鹅塘村的新媳妇哭着点燃了自己和婚房,烧焦了一窝燕子、八只麻雀,半亩油菜花/每年春天发生的痛心事/三辆灵车、五辆灵车根本装不完”(《作文课》),诗人运用反讽的手法,告诉大家,生活不是一个孩子所能理解的,也不是老师所能描绘的,一页纸盖不住春天的满脸伤痕。 诗理应有所承载或担当,让人读出其具有标识意义的指纹特征。农村是一个秋天决定生活幸福指数的地方,秋天的收获非常重要。“有家的人背着粮食匆匆回家/无家的人从土里爬出来/仔细寻找时光遗漏的果实/他们的眼睛明明已烂成黑洞/为什么还能分拣出月光和阴影”(《秋深了》),如果不是他们的眼睛明明已烂成黑洞还能分拣出月光和阴影,我们不会在意有家的人背着粮食匆匆回家的隐喻象征,必须思考其背后的苍凉与困苦,诗人不放弃的精神支撑了其田园牧歌的头颅。诗人在《春节》一诗中的景物的描绘让人张目,“一场大雪好像就在天上等着/当我爬上山顶/它迫不及待地盖下来/从山顶往下看/我的小村子立即变成一堆马的白骨/散乱地摆在大地之上”,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是有难度的,白骨和精神能否同构的问题困扰着我,诗人陡然给出的隐喻和转喻,让我仰视诗人精神的高度,尘世的一切可以被某种事物掩盖,但精神的棱角会有剑的责任”。诗人在大气氛的营造下,用细节说话,诗就有黑白照片的影像的纪实性和见证性。 伽达默尔说“语言所带动的一切永远含有语言陈述自身以外的东西”,因此也必然给我们带来理解和运用的障碍,要清除障碍,寻求理解,就“必然要问什么是话语背后的东西”,徐俊国努力让生命的触角延伸到日常生活的现场,其人生经验的呈现常常是写实的,因此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在不事张扬的叙说中获得了提升。诗人运用平民的公共景物,个性化的视角,顺应时空交互的自然规律对意象筛分,诗写的从容、徐缓、有韧性的反弹,使其诗歌作品能够用细节的重代替宏观的轻,诗人有意降低高度的语言锤炼,把人们已经熟视无睹的意象再一次激活,给读者以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震撼,奇特的意象组合让诗的隐喻性、象征性承载思想精神在诗外的活性延展,放大了诗的空间,悲悯天下的人文精神滋润出诗意的圣洁和芬芳,诗人成功地完成了乡村题材的“常态的非常态表达”。 打开的诗终于集合上了,抬起头的人发现天该亮了,于是他就打开窗子,让太阳也从自己身体里冉冉上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