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年会会议综述(2)

http://www.newdu.com 2020-04-30 《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 王庆全 谢纳 参加讨论
三、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现当代美学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对近百年来中国美学的知识谱系、学科建制进行反思梳理,一方面是总结中国现当代美学历史,整合中国美学学术资源,促进美学更好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也是回应当下学术热点,厘清美学学科体系,加强美学、文艺学、艺术学融合发展的内在诉求。
    随着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确定艺术学学科边界,完善艺术学知识谱系,辨析艺术学与美学之关系,成为当代美学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浙江师范大学张法教授运用知识考古学方法对“艺术”概念的演进进行了谱系性的梳理,他指认当前所言的“艺术”概念具有四大理论来源:一是中国传统中的以文学、游艺、方技为代表并在演进中趋于“混言不别”的艺术观念;二是由“美学”或“艺术哲学”为代表的艺术观念;三是来源于德国的“艺术科学”概念;四是世界各国教育体系中的艺术学学科建制。在70年的演进过程中,这四种理论来源在互动和消长之间共同塑造了我国艺术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体系。
    美学与文学的互动关系是本议题的又一重要维度。沈阳师范大学贺绍俊教授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政治文化生态,认为随着新时期文学批评开始由政治批评范式转向以文学性为主的批评范式,文学批评呼唤能够支撑其转向的理论,而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恰好为文学批评转型提供了理论准备,继而带动了这一时期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发展。
    部分学者注重对现当代著名美学家的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教授认为宗白华以“西方的”“现代的”视角有效地激活了中国美学资源,将美学理论建构现实地引向生活改造的具体方向,永久葆有“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为中国美学传统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启示。安徽大学宛小平教授对朱光潜先生译黑格尔《美学》(第1卷)的1958年和1979年的3个版本(包括校改本)对注释的修改进行考证,阐明朱光潜从未反对用道德观点去谈文艺,而只是反对利用文艺做道德宣传鼓动的所谓“有道德目的者”。同时,他指出后期朱光潜逐渐吸收和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中国社会科学院张郁乎研究员的《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儒家维度》认为朱光潜美学思想以儒家礼乐文化之木接西方近代美学之花,为儒家文化与近代文化的接轨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
    此外,苏联艺术理论对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影响也成为本届大会引人关注的话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李金花博士后认为,无论是从整体上把握中国革命文学的发展,探讨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的理论建设,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都有必要厘清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与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联系。怀化学院郭景华博士认为,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理论的建设者,向培良对俄苏文艺理论从弗理契到卢纳卡尔斯基等人文艺思想的广泛吸收,对其人类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庆全和吴泽南分别以《激进的理性——左翼美学思想视域下的“革命文学”论争探究》和《1930年代弗理契艺术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普列汉诺夫—弗理契主义”批判》为题,从不同层面对俄苏艺术理论对中国左翼文化思想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
    四、新时代语境中的中华美学精神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确定了新时代中国美学研究的时代宗旨,为建构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引。山东大学马龙潜教授的《“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论定位及其功能特性》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国美学史乃至人类文化史上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所概括的是一种新的美学结构体系和新的审美文化观念。它的产生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历史地和逻辑地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本观念及其文化结构体系发展到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形态。中华美学精神可以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发挥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华美育传统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杭州师范大学杜卫教授认为,中国具有历史悠久的美育思想和实践,中国的美育传统把美育纳入“修身”的主要途径,体现了浓重的家国情怀,逐渐形成了“心育”“情育”特色、“‘无用之用’的独特话语”及以“潜移默化”为代表的方法论话语。杜卫强调当前美育研究应该接续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美育传统,在新形势下注意对传统美育思想的传承与扬弃,处理好美育的人格教育与创造教育的关系。
    美学范畴研究以及美学传统的现代性转换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另一重要向度。作为美学思想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学范畴研究既要掌握范畴内涵演变的客观规律性,又要对范畴演进的历史进行整体性的把握,进而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完善美学范畴的知识谱系。中国传媒大学张晶教授从艺术媒介的角度,对刘勰所提出的“神思”这一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论范畴进行重新阐释,指出艺术媒介是“艺术家由内在构思到外在传达的联结”,而作为文学的内在艺术思维的“神思”已经具有较为鲜明的艺术媒介属性。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从《周易》中所包含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取譬达意”的意象观入手,发掘中国古典美学精神之中的审美思维方式与思想意趣。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对王国维以西方美学优美和崇高二分为背景提出的“古雅”这一范畴进行阐释和探究。扬州大学陈军教授则对“有意”与“无意”这一组古典美学范畴及其美学史意义进行梳理和剖析。部分学者重点关注美学传统的现代性转换问题。暨南大学刘绍瑾教授从道家美学思想的现代境遇这一角度切入,认为道家思想为中国现代美学构建提供了极丰富的传统资源,并成为中西比较视野下中国接受、引介西方美学理论的“前在视野”。武汉大学陈望衡教授则指出唐朝音乐建设对当今中国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镜鉴意义在于其所秉承的开放国策。华东师范大学汤拥华教授从审美感受力到美学感受力的转化与嬗变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现代价值。
    高建平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认为,美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各方面都可进行专题研究,立专题并细分研究领域是一门学科进步的表现;在美学、文艺学、艺术学的学科融合过程中,美学就是要扮演桥梁角色,达致更为深层的学理,使之成为这三门学科中更为哲学的部分;美学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不仅要成为有道理的学问,还要成为有用的、有趣的学问,对现实问题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对艺术的最新变化有回应的学问;此次大会在多方面都取得了收获,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迎来中国美学新的复兴。
    此次会议与会学者众多,议题兼具理论性与时代性。既有对美学基础理论问题的再审视,也有对美学前沿问题的深入探究;既有具体美学范畴的阐释与探索,又有多学科视界融合中的美学范式建构。本届大会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当代美学必将在不同学科的视域融合中开启崭新的研究范式,拓展无限的理论空间。
     
    (作者:王庆全,东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谢纳,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