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梁又一:万物生而有灵

http://www.newdu.com 2020-04-14 长江文艺杂志社(微信公 梁又一 参加讨论

    2020年,我们迎来了一个苍凉而悲壮的开年,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于全国各地四处蔓延。在这次疫情中,首当其冲的是兼具施害者和受害者双重身份的人类,其次却是那些无辜的动物,尤其是宠物。由于与人接触的紧密性,不少文学作品把人与狗的关系作为自己描摹的对象,前有讲述狗狗巴克因为恩主的死而弃绝对人类社会的依恋,坚定决心走向荒野回归自然的《野性的呼唤》,后有描写狗狗伯莱明以欢笑和喜乐冲淡主人因无法忘怀与它共度的美好回忆所带来的悲伤与痛苦的《一只狗的遗嘱》。电影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如《忠犬八公的故事》《导盲犬小Q》《和狗狗的十个约定》《马利和我》等。无独有偶,作家尹学芸的三部作品另辟蹊径,以家养动物“狗”为角度切入,为我们呈现别具一格的艺术书写。
    《大宝生于1971》《活在他们中间》《贤人庄》分别刻画了三只有着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狗:大宝、陈小妹和艾特马。单从取名上便能看出作者的心思,这些狗并没有被冠以随意的“大黄”“小黑”之流的称呼,而是以人名对应。这些狗的生活背景也很有意思,大宝出生在罕村,陈小妹生活在埙城,艾特马徘徊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罕村”和“埙城”是尹学芸小说中绕不开的两个文学地理坐标,如果说“罕村”是世界上所有村庄的缩影,集合了青山绿水、淳朴民风、邻里矛盾、家长里短等好的或不好的特点,那么“埙城”则是世界上所有城市的投射,汇聚了交通便捷、生活丰富、环境污染、诱惑太多等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尹学芸曾在创作谈《从罕村到埙城》中这样描述二者的关系:我笔下的乡村和城市,是彼此纠缠不清的牵扯。几十公里的路程,既便于相互抚慰,也便于相互伤害。的确如此,尹学芸的小说对于城市和农村并没有明显的喜爱偏好,她旨在把属于乡村的纠缠和城市的抻扯放到一起,呈现一种本真的生活。罕村加上埙城,就是我们的整个世界,那么生活在此中的狗狗们的命运遭际是怎样的呢?
    作者在文中用一种近乎“魔幻”的方式讲述它们的故事:大宝在《大宝生于1971》中几乎成了精,马三从来没有把它当作狗,而是称其为儿子,他们吃睡在一起,玩耍在一起,文中甚至安排了大宝可以去执勤挣工分、开口喊“爸”的情节,人和狗的世界互相颠倒,真实和虚妄也斑驳掺杂。陈小妹在《活在他们中间》里是连接一家人亲密关系的纽带,它就像是家里的第五口人,因为它的存在,夫妻之间、父女之间、祖孙之间的矛盾逐渐化解。艾特马在《贤人庄》里直接被“拟人化”,不仅谈起了甜蜜的恋爱,还可以和主人赵庆福斗智斗勇,上能吹得了牛皮,下能率领众位狗兄弟们与盗贼决一死战。在作者的笔下,它们不是一条条只会吃喝玩乐的狗,而是一个个有性格、有灵魂、有血肉的鲜活生命。
    尽管这些狗狗曾经给人们带来温暖和感动,甚至成为家人般的存在,但是它们的结局却依旧是悲惨的。《贤人庄》中的一句话早已埋下伏笔:你是狗,丢下不会有人说啥,若你是人,哪怕一半是人,你也能跟着去住高楼……这个逻辑暗示了造成狗狗们悲剧的直接原因,即便它们再像人,但归根结底仍旧是条狗,无法拥有和人类同等的地位。于是我们看到,为了满足刘队长的口腹之欲和猎奇心理,大宝在趋炎附势的众人眼皮底下被活生生扔进开水中烫死;由于更名贵更受宠的狗狗陈小弟的到来,陈小妹憋屈地气出了心脏病,为了节省下高昂的医疗费,肖凌夫妇在金钱与陪伴的短暂权衡中决定将其安乐死;艾特马被滞留在荒无人烟的贤人庄,纵然逃过了狗贩子们的抓捕,仍旧命丧于铁面无私的瞿镇长指挥下推土机的填埋。不论是罕村中的狗,还是埙城中的狗,竟无一例外地因为人们的食欲、财欲和贪欲失去生命,纵然有爱它们的马三、姥姥、赵庆福的守护,但终究敌不过他人汹涌澎湃的恶意与推波助澜。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杀戮中,人类群体已丧失个人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摒弃了温和与教养,不再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有所约束。
    这三部作品向我们揭露了一个残忍的真相:人类和动物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当人类需要爱和陪伴的时候,动物成为了人类的朋友;而当人类出于其他因素考虑放弃的时候,动物就立即成了无辜的牺牲品。而这一切,追根溯源似乎可以从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找到答案: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孤立的个人在生活中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当他加入一个不负责任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向自己的同胞发泄这种破坏性本能,便把它发泄在动物身上。群体捕猎的热情和凶残,和这种破坏性本能有着同样的根源。因为群体慢慢杀死没有反抗能力的牺牲者,正是一种十分懦弱的残忍的表现。
    尹学芸曾在《好的故事是座建筑》中这样说:我更愿意呈现生活的质感,以及人性在命运转折的关键处引发的各种效应。在这一系列的小说中,作者感同身受地讲述着狗狗们的奇特故事和人们的悲欢离合,魔幻的外衣下包裹着现实的内核,狗狗们的命运与人类的选择息息相关,而人性的复杂面目也在小说的叙述中得到了有力彰显。的确,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可以思考和选择。最近,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鼠疫》成了讨论最多的作品,不仅是因为小说中鼠疫的发生、发展及传播过程与现实世界如出一辙,还由于贝尔纳·里厄医生这一正义形象的塑造让我们看到了黑暗后的阳光,绝望后的希望。加缪描写的“鼠疫”不止是战争,同时也是人类过去曾经经历、现在正在面对、甚至将来仍旧无法幸免的各种灾难的象征和缩影。它警醒人类:威胁着人类幸福的东西始终存在,它消灭不尽并生生不息,但是更重要的是人类在这种动荡和极端的境遇中选择当一个怎样的人。是放弃思考随大流泯灭众人矣,还是坚守心中的道义做一个正直良善之人?
    人类的未来会怎样?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万物生而有灵,除了保持理性做好每一次选择外,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尊重和敬畏每一条生命。正如一位学者说的那样: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而对每一个生命怀有谦卑和敬意,或许才是人类得以存在的根基。尽管“世上有过鼠疫的次数和发生战争的次数不相上下,而在鼠疫和战争面前,人们总是同样地不知所措”,但是终有一天,“阳光驱散了从早晨开始一直在空中与它较量的寒气,阳光连续不断地照耀着这座城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