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辞书的释义用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专题,它是辞书质量的一个体现。文章考察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多见于”和“多用于”在括注里的使用情况,结果如下:“多见于”说明历时的情况,重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这个词语”,其宾语是名词性成分,表示词语出现的地方;“多用于”说明共时的用法,重在“什么场合使用这个词语”,其宾语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动词性成分,表示词语使用的场合。这个结论,可以为重新审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相关内容提供依据,也可以为以后的辞书编写、修订提供参照。 关键词:释义用语;“多见于”;“多用于”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书编纂研究中心。 一、 引言 辞书释义里如果有需要说明的地方,可以采用附注的办法,如《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附注的表述简洁明了,因此常常可以用括号括起来,插在释义内容中间,叫作“括注”。例如: 叨扰 tāo rǎo ![]() 理会 lǐ huì ![]() 括注里的“多见于”和“多用于”是括注用语,表示典型、常见的情形或比较明显的倾向。一部辞书里,同类括注的用语能否保持一致,相近相关的括注用语能否区别得清清楚楚,也是辞书质量的一个体现。我们以《现汉》第7版的“多见于”和“多用于”这两个相关的括注用语为例,说明一部辞书要保持内部的一致性,殊为不易。 从表面上看,“多见于”和“多用于”的差别体现在“见”和“用”上,实际上体现在“于”后的宾语上,更深层次的体现是如何处理“词条的语用信息”。什么时候用“多见于”?什么时候用“多用于”?有没有交叉的情况?对于一部辞书来说,括注用语既要运用准确,同类的情况又要全书保持一致。 二、 “多见于”后面的宾语及其语义特征 《现汉》第7版释义括注里一共使用了117次“多见于”,涉及116个词条。 例如: 店小二 diàn xiǎo’èr ![]() 孤家寡人 gū jiā-guǎ rén 古代君主自己谦称为孤或寡人(“孤家”多见于戏曲),现在用“孤家寡人”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 剑侠 jiàn xiá ![]() 骂阵 mà//zhèn ![]() 免战牌 miǎn zhàn pái ![]() 牧童 mù tóng ![]() 侬 nóng……② ![]() 大致来说,“多见于”后面的宾语是表示已有文献的名词性成分,表示该词条出现在什么样的文献中,如“早期白话”“旧小说”“旧戏曲”“戏曲”“诗词”“旧诗文”。“多见于”的宾语明显具有[+历史文献;+不可重复的]语义特征。 三、 “多用于”后面的宾语及其类别 《现汉》第7版释义括注里一共使用了842次“多用于”,涉及838个词条。 “多用于”后边的宾语,有的是体词性的,有的是谓词性的,但都能体现括注的不同作用,都能表示词条的不同用法。括注“多用于+宾语”的作用可以分成五种情况,相应的“多用于”的宾语也可以分成五个类别。 (一) 分布形式 分布形式指某个词语(或语素)用在什么地方,具体来说,是用在哪种名称当中。“多用于”的宾语表示分布形式的,如: “人名”“地名”“书名”“报刊名”“报道文章的标题”“茶馆或茶座的名称”“街巷名”“河流名”“建筑物名称”“旅馆的名称”“高楼名”“菜名、汤名”“中药名”等。请看下面的括注用例: 鑫 xīn 财富兴盛(多用于人名或字号)。 钊 zhāo ① 〈书〉勉励(多用于人名)。…… 澳 ào ① 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三都~(在福建)。…… 坊 fāng ① 里巷(多用于街巷名): 白纸~(在北京)。…… 散 sǎn ……③ 药末(多用于中药名): 健胃~|丸~膏丹。 诗抄 shī chāo ![]() 木樨 mù·xi 名 ① 桂花。② 指经过烹调的打碎的鸡蛋,像黄色的桂花(多用于菜名、汤名): ~肉|~汤|~饭。‖也作木犀。 上例中的“鑫、钊、澳、坊、散、诗抄、木樨”都是构成某个名称的要素。 (二) 组配限制 如果被释词在搭配上有明显的限制或偏好,就可以用“多用于+宾语”来括注说明。“多用于”的宾语表示组配限制的如: “否定式”“抽象事物”“具体的对象”“女子”“牲畜”“肉类”“买卖货物”“临别馈赠”“情感方面”“液体”“时间、进度等”。请看下面的括注用例: 示弱 shì ruò ![]() 消极 xiāo jí ![]() 炖 dùn ![]() 留念 liú niàn ![]() 上例中的被释词,组配都是受到限制的,或有某种偏向,如“示弱”与否定副词高频共现,“炖”偏向带肉类名词做宾语,而“留念”的常见组配是“合影留念”“送某物留念”。 (三) 风格、色彩 被释词如果有语体、文体风格或感情色彩上的偏好,也可以括注说明。“多用于”的宾语表示风格、色彩的,如: “公文等”“法律文件”“挽联、花圈等的上款”“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司法上”“不好的方面”“坏的方面”“文学艺术”“讥讽或调侃”“贬义”“所尊敬的人”“请帖”“称颂”等。请看下面的括注用例: 事宜 shì yí ![]() 千古 qiān gǔ ……② ![]() 无独有偶 wú dú-yǒu’ǒu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上例中的括注说明了这些词语的使用风格或使用色彩:“事宜”多用于公文、法令文体;“千古”用作动词,限于挽联、花圈等哀悼用品的上款;“无独有偶”包含着“坏事成双”。 (四) 区域、行业 被释词如果有使用区域或使用行业的要求,也可以用括注来说明。“多用于”的宾语表示区域、行业的,如:“台湾地区”“戏剧界”“较大的城镇”“下棋、打牌”“学问、事业等”“证券交易”“文艺、体育方面”等。请看下面的括注用例: 谢票 xiè piào ![]() 棒槌 bàng·chui ![]() 本埠 běn bù ![]() 坛 tán ……⑤ 指某些职业、专业活动领域(多用于文艺、体育方面): 文~|诗~|影~|体~|足~|医~|政~。 上例中的括注表明被释词一般只在特定地区、特定领域或特定行业里使用。 (五) 情境、功用 有些被释词通常用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或具有特定的表意功用,一般也用括注加以说明。“多用于”的宾语表示情境、功用的最常见,如“斟酒敬客”“受冤屈、被怀疑等情况”“托人办事”“阻止”“自谦”“受到别人的称赞表示不敢当”“商品销售”“倒把、变卖等”“强调原因”“就职、择偶”“叙述过去的事情”“夫妻离异”“商店对顾客”“委派时”“回答别人的问候”“公共场所”等。请看下面的括注用例: 把盏 bǎ zhǎn 〈书〉 ![]() 才疏学浅 cái shū-xué qiǎn 才能低,学识浅(多用于自谦)。 到底 dào dǐ ……④ ![]() 惠顾 huì gù ![]() 大员 dà yuán ![]() 座位 zuò·wèi ![]() 上例中的括注表明,“把盏、惠顾、大员、座位”的使用有特定的情境,“才疏学浅、到底”的使用有特定的表意功能。 应该说明的是,我们根据括注的不同作用把“多用于”的宾语分成五个类别,可能存在交叉的情况。如“留念”的括注“多用于临别馈赠”,“临别馈赠”既可以归入“情境、功用”,也可以归入“组配限制”,但相比较而言,“留念”的组配限制更需要加以说明,因此“临别馈赠”被归入“组配限制”一类。 四、 “多见于”与“多用于”的宾语情况比较 根据上文的考察,以所带宾语的类别为参照,我们把“多见于”和“多用于”的使用归结为表1: 表1 ![]() 从宾语类别看,“多见于”和“多用于”是区分得很清楚的。王楠(2004)认为,《现汉》中的释义用语很丰富,也非常讲究,有些虽然只是一字之别,性质和作用却完全不同。“多见于”和“多用于”的使用可见一斑。二者差别如下: (一) “多见于”说明历时的情况,“多用于”说明共时的用法。历时的情况是不可重复的,共时的用法是可以重复的。 (二) “多见于”重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这个词语”,“多用于”重在“什么场合使用这个词语”。从宾语角度看,“多见于”的宾语表示词语出现的地方,“多用于”的宾语表示词语使用的场合。 (三) 表示“出现的地方”,用名词性成分,如“早期白话”“旧小说”,表示“使用的场合”,可以用名词性成分,如“书信”“军事、体育”,也可以用动词性成分,如“斟酒敬客”“托人办事”“阻止”“辞谢赠品”。也就是说,在《现汉》里,括注用语“多见于”只带体词性宾语,而“多用于”可以带体词性宾语和谓词性宾语。 括注用语“多见于”和“多用于”带宾语的情况与日常用法是基本一致的。在日常用法里(这里特指非辞书环境下),“多见于”一般也只带体词性宾语,但不是绝对不能带谓词性宾语,如“急性低血压多见于晕厥、心肌梗塞等”。 五、 宾语类别的交叉及括注归类的问题 《现汉》第7版“多见于”和“多用于”的使用是相当准确的,但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结合前文的分析,我们试着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 历时文献与语体风格的交叉 语体风格包括书面用法,历时文献能体现书面用法,二者存在交叉的情形。如果历时文献适合“多见于”,语体风格适合“多用于”,交叉的情形就需要做出选择。例如: 屏营 bīng yíng 〈书〉 ![]() 饬令 chì lìng 〈书〉 ![]() 显然,奏章、旧时公文的上述说法现在已经不这么说了,被释词现在也已经不用了,就连书札现在也几乎不用了。那么,“屏营”“饬令”释义里的括注用语,“多见于”比“多用于”更准确。 (二) 不可重复的绝对性和可重复的相对性 前文说过,被释词语出现在不可重复的说法里,用“多见于”;被释词语可以重复使用时,用“多用于”。现在已经绝对不可重复的历时说法,只能用“多见于”。但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被释词语,有时候是相对的,重复使用的概率相对较低。例如: 泡 pāo 〈方〉小湖(多用于地名): 月亮~(在吉林)|莲花~(在黑龙江)。 令 lìng ……⑤ 小令(多用于词调、曲调名): 如梦~|叨叨~|十六字~。⑥ 古代官名: 县~|太史~。 地名、词调名、曲调名通常都是早已存在的,比较固定,因此,上述例子中“泡”“令”的括注用语,可能用“多见于”更好。 有些词语,多见于历时文献,虽然重复使用的概率很低,但现代人偶尔也还使用。括注用语是使用“多见于”还是“多用于”,理论上是两可的,只要辞书内部保持一致即可。请看下面的例子: 怀古 huái gǔ ![]() 古迹诗题里的“怀古”,唐宋时期很常见,现代人写的韵律诗的诗题里仍然可以见到,“怀古”的括注里可以用“多见于”,也可以用“多用于”。 (三) 括注表述简略的局限性 括注宜简洁明了,但有时候会过于简略,带来表述上的问题。例如: 娇娃 jiāo wá ![]() 战表 zhàn biǎo ![]() 牧童 mù tóng ![]() 楼台 lóu tái ![]() 戏曲、诗词有新有旧,旧戏曲、旧诗词用“多见于”,新戏曲、新诗词用“多用于”。如果模糊新旧之别,可以笼统地使用“多用于”,如“娇娃”和“楼台”的括注里“戏曲”前边都是“多用于”,但“战表”的括注里,“戏曲”前边是“多见于”。同样是“诗词”,“牧童”括注里用“多见于”,“楼台”括注里用“多用于”。 如果把“战表”“牧童”括注里的“多见于”都改成“多用于”,也不可行,因为“多见于”后面的宾语是并列短语“旧小说、戏曲”“诗词和早期白话”,历时文献与新旧模糊的作品被并列在一起,虽然简洁且节省了篇幅,但带来了组配上的两难局面: “旧小说”“早期白话”只能用“多见于”,“戏曲”“诗词”更适合用“多用于”。考虑到历时文献的不可重复性,只能选择“多见于”。 六、 结语 本文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称颂《现汉》了不起,也不是给《现汉》挑刺儿,而是为了给辞书编纂的后来者提供一个小小的参考: 括注用语什么时候用“多见于”,什么时候用“多用于”。 高质量的辞书,体现在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需要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编写队伍,也需要有人不断地去进行大大小小的专题研究,以不断提高辞书的编写质量。释义用语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专题,江蓝生(2013)高度重视《现汉》第6版的释义提示语(即本文所说的释义用语)的修订工作,一些研究者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如王楠(2004),张少芳(2005),王光汉(2006),魏玮、侯燕(2013),梁永红(2015),王哲(2016)。 这些研究和编纂实践的成果,既为语文辞书编纂提供了释义用语方面的参考,也为释义用语这个专题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果依据几百个专题的标准来衡量一部辞书的编写质量,应该能把辞书事业大大向前推进一步。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几百个甚至上千个辞书编写专项的核查工作,并不是不能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江蓝生.《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概述.辞书研究,2013(2):1-19. [2].梁永红.歇后语词典编纂中释义用语规范问题的思考.武陵学刊,2015(2):113-117. [3].王楠.用语不同,作用有别——谈《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中的“也作”“也叫”“也说”.语文研究,2004(1):60- 62. [4].王哲.《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特指”所释词语的初期考察.现代语文,2016(3):126-129. [5].王光汉.辞书释文用语及其使用规范.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70-74. [6].魏玮,侯燕.《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释义用语“指”的功能考察.现代语文,2013(4):77-79. [7].张少芳.《现代汉语词典》四字成语解释用语考察.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