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当代文学生产的媒介参数与审美向度(2)

http://www.newdu.com 2020-03-23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王婉婉 参加讨论

    人工智能延伸文学创作
    被视为人的“肢体延伸”的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及电子媒介促进了文学形式、内容和审美的变迁。对文学生产而言,人工智能则突破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媒介技术带来的后果。
    人工智能首先在文学活动中发挥了文学媒介的承载功能,或者说人工智能写作的基础是对大量文学文本的数字分析和写作程序导引。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的文本储备除了文学作品,还可以同时是科学、哲学、历史、宗教、经济等各种信息的综合载体。这远远超出任何一个创作主体的脑容量,是人工智能在信息传递功能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与之前的媒介技术相比,人工智能技术的根本性进步在于“智能化”及由此产生的“后人类”社会图景。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机器的本质不同在于其对人的情绪、心理、审美的模拟、延展。人工智能写作不仅仅是人类眼、耳、口、手等器官、肢体的生物性延伸行为,其最根本性的进步在于通过大量文学文本数据分析,在没有创作主体干预的状态下,完全依靠既定程序完成对人类精神层面的深度模拟,进而输出“类人”文学作品。
    我们也常常很难从一堆作品中辨认出哪些是来自人工智能的创作。从20世纪50年代的“图灵测试”到微软小冰,再到近期的华为AI格律诗,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写作的“智力延伸”,对文学环境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一方面,从媒介角度来看,“文学手段不再只是纸张、笔头,甚至也不局限于一般的计算机或嵌入式设备,专门为文学创作开发的智能程序、智能数据库、智能代理、智能网络等都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黄鸣奋《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对接、渗透与比较》);另一方面,从作者角度来看,文学创作再也不是人类独享的一方精神领域。
    平心而论,作为文学文本意义的生发者,作者无疑是文学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无论是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创作“四要素”,还是拉曼·塞尔登所秉持的文学实践“五要素”,无一不将作者列为首位。柏拉图的“迷狂”说、康德的“天才”论等围绕在作者周围的理论光环自古至今绵延不绝。即便在后结构主义者那里,那些消解作者权威甚至直接宣判“作者之死”的理论依然难以遮蔽作者对文学作品的实际影响力。对“作者”的理性之思从未走出文学理论视野,但如何对人工智能创作开展研究,则是当下文艺学不能不面临的一个全新问题。
    此外,从接受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同样可以成为作品阅读者,与真实读者共享文本阅读、交换阅读体验,并不断充实自身语料,加强文本数据建设。从整体上看,目前我们暂时还很难明确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写作的“智力延伸”进行文学创作、阅读、分享的社会意义,但可以确认的是,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终将带来更加广阔的文学前景。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