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的心中都可能住着一个隐形巨人,读完张晓玲的《隐形巨人》,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这样一句话,一直盘旋不去。隐形巨人这个从幻想世界里走来的意象,和父亲的形象交缠在一起,真实地存在于主人公陈喜的生活中。小说开篇,隐形巨人游荡在陈喜8岁那年的荒原上,但随后就不见了踪影,仿佛只是暗夜里的一场梦,很快被现实的阳光赶到了看不见的角落。它因此而构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贯穿小说始终,成为我们理解作品的关键线索。 那个从荒原里走出来的小女孩,4年后即将迈入中学校门,她就那样站在夏日明亮里,缓缓诉说着自己的日常生活。我们看到,主人公的生活并不完满,一定与父亲的缺失有关。父亲究竟去了哪里,是否遭遇了什么意外,我们对此并不知情,但心里却隐隐担忧,害怕真相随时都会跳出来,使人不可避免地陷入悲伤情绪中。幸好,日常生活的烟火可以抵挡内心的孤独,让日子过得温暖和丰盛。偶尔,父亲和巨人的形象会从困倦的瞌睡中探出头来提醒我们,他们其实一直都在,只是被遗忘了。这种遗忘恰恰反映了主人公深埋心底的恐惧与渴求。 这个隐形的伤口化为更多的内心体验,隐匿在陈喜的成长之路上,直到哥哥站上1000米长跑的跑道、费老师蹲下来为他系鞋带的那一刻,才跟随蜂拥而来的记忆轰然开裂。尽管已经有所预料,但当这个事实到来时,我还是禁不住泪如雨下,为父亲的结局,更为两个未长大的孩子。在这里,作者用冷静节制的语调讲述着这段汹涌往事,以孩童的视角准确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显示出了叙事的经验和功力。 关于父亲的谜底揭开后,对主人公陈喜以及他的哥哥陈欢,我的心里产生了更多的体恤和怜爱。离开父亲那宽大温暖的背,陈喜的世界似乎缺少了些许温情,这个因父亲缺失带来的洞,等待被填补。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渐渐发现,对于陈喜而言哥哥成为了父亲的替代者。从妹妹穿上哥哥的大鞋并骑上他的背走向荒原的那一天开始,这个替代就已经发生。虽然陈欢并不是父亲形象的完美替代者,但他对陈喜而言是无比重要的存在。 哥哥行走在自己的江湖世界,妹妹沉浸在自己的情感天地,这两条截然不同的心灵轨迹,后来因为一个叫易勉之的男孩被紧紧捆绑在了一起。除了身上的清爽和干净,易勉之丝毫没有所谓镇长儿子的派头,他的身份早就令人生疑。但我情愿跟随主人公的目光,在理想和向往中为她寻求安慰,不忍心让现实的洪流一再地摧毁童话的宫殿。所以,当看到兄妹俩在墓地和易勉之母子相遇时,我颇感意外,而易勉之用椅子砸向陈欢那一刻,更是让我猝不及防。意想不到的伤害就这样毫无征兆地袭来,惊得人心里发痛。它似乎和主人公心里想要抹去却无法根除的嫉妒和邪恶有关,事故看起来就是由此而引发。但实际上,罪恶早已在人心中酝酿,在看不见的黑暗处酝酿,或许在花小瑛喊出易勉之是镇长儿子之前就已经开始。在这个过程中,人性的复杂面向被作者一层层揭开,不论是懵懂少年还是世故成人,无不向我们袒露了阳光与阴影相伴相依的内心世界。 小说着力描写了主人公与童年告别的孤独旅程,一种童话被现实戳破后的疼痛感始终在字里行间蔓延。陈喜如此艰辛地行走在面向现实的成长之路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童话可以那么容易被忘记,隐形巨人的存在,暗示着这个女孩从未放弃从幻想世界寻求慰藉的渴望。童话里残存的光亮,的确给置身冰冷现实的主人公带来了几许温暖,但紧随其后的失望又让她对未来不敢抱有奢求。爸爸的彩色蜡笔、易勉之的温热眼神、花生麦芽糖的香甜、陈欢的灿烂憧憬,都像一个个美丽的肥皂泡,转瞬之间化为了泡影。摇摆动荡的生活仿佛将陈喜推向一片汪洋大海,她的生命之舟寂寞地打着旋,掀起的波浪和旋涡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心灵,这种不知何处是尽头的苍茫和混沌同时也让人感到茫然和恐惧。 陈欢住进医院后的那个下雪天,陈喜一手捏着雪团,一手拿着饭盒,在冷热交替中感受着疼痛的快感。从这样的情绪变奏中,我不仅看到了主人公的精神困境,也看到了作家的叙事困境。我们可以发现,作品后面的叙述语调相较之前显得有些匆促,少了一份舒展和从容。如何在矛盾冲突后精巧地设定角色转变和情节走向,在最后给出一个既真实可信又温暖人心的结局,这是作者不得不面对的创作难题。在两家人除夕夜汇聚墓地的那一刻,在陈欢墓前递给易勉之“炸药包”的那一刻,在陈喜看见隐形巨人后眼泪汹涌而出的那一刻,作家终于让我们看到了对话与和解的希望。小说结尾处的这个场景,给读者带来了情感的慰藉。 作者用声音、感觉和画面刻写下的这些成长的横截面,有着细腻丰富的纹理,能够激起读者的共鸣和联想。但另一方面,作家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相似情绪表达,不免使人产生阅读上的审美疲劳,而由多种修辞导致的细节肥大,则可能分散读者对小说整体的注意力。有时,穿插其间的回望视角所带来的某些片段,又因未能和主线妥帖地融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故事进程,从而影响作品的叙述效果。张晓玲是一个写作功底扎实的作家,她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已经找到属于自己的成熟路子。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她若能收起文字的枝蔓,让结构之伞更开阔有序,细节描写更结实有力,将使文本呈现出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尽管如此,通过《隐形巨人》这部小说,张晓玲还是向我们证明了她的写作才华。隐形巨人这一形象的创造尤为成功,其时隐时现的贯穿方式可以更好地揭示人物的命运轨迹和情感脉络,而意象化的叙事方式甚至掩盖了小说情节设置的某些缺失。这个由父亲召唤出来的巨大形象,一方面折射了少女敏感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也揉进了父亲的身影和气息。隐形巨人用父亲般的温柔环抱化解了陈喜心中的怨念和恼恨,促使她重新接纳自我,拥抱整个世界。而当隐形巨人从黑暗中的空洞存在变成毫无遮挡的一片明亮时,主人公便真正在心灵上挣脱了藤蔓的束缚,由此实现从童年到少年的艰难跨越。 每个孩子的童年生命里,都可能遇见一个如隐形巨人般沉默而洪大的黑影,其释放与外化的过程,能够帮助儿童直面心中的恐惧、孤独和罪恶,并在对话与和解中获得成长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隐形巨人》无疑是一部包含了丰富意蕴空间和强大情感张力的优秀作品,对读者而言有着精神引领的重要价值,它可以用文字照亮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带他们走上自由广阔的阳光之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