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疫情防控工作,潜心创作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记录了战“疫”前线的感人事迹,讴歌了阻击疫情的优秀人物,用艺术凝聚力量、鼓舞人心。 总的来看,这次疫情防控期间的文艺创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高涨,大部分创作由艺术家自主发起,主题大多是描写抗疫前线的最美人物和感人事迹,讴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团结精神。文艺工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记录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突出。二是文艺作品形式多样,成果丰硕。目前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抗疫主题文艺作品,有文学、音乐、戏曲、曲艺、摄影、书法、美术、短视频等多种艺术形式。以歌曲为例,目前网上已经有几百首主题歌曲,许多有代表性的词曲作者和歌唱家都加入到了创作抗疫歌曲中来, 《坚信爱会赢》 《天使的微笑》 《因为有你》等歌曲广为传唱。三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与以往重大灾难时期不同,这次抗疫主题文艺作品借助互联网的巨大影响,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传播范围广,点击人数多,有的歌曲和微视频播放次数达到几亿次,互联网为抗疫文艺作品的传播插上了翅膀。 但是不可否认,此次抗疫主题文艺创作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某些创作者盲目跟风,随大溜,几个小时创作出一首歌曲、一部小戏,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导致作品质量不高。二是受疫情客观条件限制,绝大部分文艺工作者无法深入现场体验生活,没有实地感受抗疫工作的艰难危险,许多文艺作品缺乏现场感,缺乏深度,缺乏真情,有假大空、口号化的倾向。三是存在一些“低级红高级黑”的作品,夸张的语气表达出来的正义和过度的笔调呈现出的吹捧现象让人觉得反感,对党和政府的形象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如何做好抗疫主题文艺创作,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作品?疫情防控期间,前方医生护士冒着生命危险治病救人,后方的人们闭门不出心情烦躁,此时需要的是鼓励,是安慰,是默默的加油、贴心的祝福。文艺作品一定要真挚,要满含深情,如果忽视了文艺创作应有的规律,把文艺当成了宣传标语口号,搞成了铺天盖地的创作比赛,那只会适得其反。歌曲《武汉伢》为什么能听哭无数人?就因为这首歌深情柔美的旋律、清新质朴的语言,温暖抚慰了身处疫情一线的武汉人民,同时也深深打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文旅部、国家文物局推出的50场美术馆、博物馆线上展览,这种公益文化服务,让居家的人们能够享受云端文化盛宴,足不出户就可看到历代艺术珍品,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二是如何加强抗疫主题文艺创作的组织引导?此次各地文化宣传部门组织创作了很多抗击疫情主题作品,总体上体现出了文艺对于疫情防控的积极作用,但一部分作品的质量还有待提高。要针对不同文艺门类的特点,运用本地艺术家熟悉和擅长的文艺形式,着力打造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避免抽象化、概念化、套路化的应景创作。要大力推送正能量的优秀文艺作品,让它们上头条、上版面、上频道,形成示范作用,防止丑化英雄人物的不良创作倾向。要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作用,引导创作方向,助力推出精品佳作。 三是疫情过后如何创作出记录时代直指人心的厚重作品?纵观国内的一些重大灾害事件,无论是1998年的洪灾、 2003年的“非典” ,还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当时都创作出了一些文艺作品,有些作品无论在艺术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可谓优秀,但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作品,还须进一步努力和探索。经典作品的创作,需要反思,需要时间,需要艺术家一颗执着的心,四川作家阿来在汶川地震十年后,推出了优秀长篇小说《云中记》 ,这就是证明。此次抗击疫情过后,期待着文艺工作者能够深入武汉等疫情一线采访当事人,认真思考酝酿,用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电影、电视剧、戏剧等思想内容含量丰富的艺术形式,全景深入回顾这场战胜疫情的全民战争,呼唤人性的真善美,创作出“高峰”之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