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巴尔加斯·略萨作品的艺术世界①(2)

http://www.newdu.com 2020-01-14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赵德明 参加讨论

    1990年文学评论集《谎言中的真实》出版。同年,意大利西西里政府给作者颁发了卡斯蒂戈里奥文学奖。欧洲和美国多所大学授予他文学名誉教授。《谎言中的真实》通过对20世纪35部西方小说的分析,证明了:如同19世纪一样,20世纪也是小说辉煌的一百年。作者预言:在21世纪,文学的弑神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在这35部作品中,绝大多数是中国读者熟悉的,例如: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约翰·多斯·帕索斯的《曼哈顿中转站》,维吉尼娅·吴尔夫的《黛洛维夫人》,司各特·费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福克纳的《圣殿》,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马尔罗的《人类的命运》,加缪的《局外人》,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莫拉维亚的《罗马女郎》,卡彭铁尔的《这个世界的王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等等。
    1997年《继母颂》的续篇《情爱笔记》问世,引起西语文学评论界的争论。略萨在《继母颂》出版后九年再次抓起情爱这个题材,而且是继续讲述阿尔丰索、卢克莱西亚和利戈贝托三人之间的故事。在《情爱笔记》里,阿尔丰索不再担任破坏父亲和继母之间的角色,恰恰相反,由他来牵线搭桥促成父亲和继母破镜重圆。如今,他对继母的情爱已经冷却下来。他唯一感兴趣的是:为重建一个有父爱和母爱的三人家庭而努力。与此同时,作品通过利戈贝托做笔记的形式联想出来许多小故事,例如,利戈贝托看着法国画家巴尔塔斯、哥伦比亚画家博特罗和法国版画家瓦洛东的一系列作品的同时,联想出来卢克莱西亚与猫群嬉戏的情景;利戈贝托从笔记上看到一篇评论影片《海盗兄弟》的文章,便联想到自己的兄弟在和卢克莱西亚调情。据中文译者不完全统计,笔记上引用的艺术家、文学家和哲学家的思想、言论和故事多达140余处,而目的就是为了给利戈贝托的想象提供方便。一位西班牙文学评论家写文章说:“《情爱笔记》是一部关于想象性爱快感的不寻常作品,同时又是一部关于性爱快感详尽而不可思议的记录。”的确,利戈贝托在书中说:“最重要的是我想象、做梦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现实,一个清除了全部垃圾的崭新的现实。”他的理由是,因为这个世界太龌龊,太肮脏了。人类的自由已经沦为娼妓了;自由已经被毒化和阉割。所以需要让“想象”插上翅膀高高地飞翔,冲破污染的空气,冲破毒化了的社会环境,冲破旧思想的牢笼,冲破庸俗和空虚生活的纠缠,去构思和想象一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的核心就是“情爱”。但是,“情爱”能拯救世界吗?掩卷之后,读者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充满温馨和情爱的家庭总是一个躲避社会仇恨风浪的港湾吧?
    1998年第12部长篇小说《元首的幽会》(又译作《公羊的节日》)问世。由于这部作品是揭露多米尼加独裁者特鲁希略暴政的,引起拉丁美洲读书界极大兴趣。书中详细讲述了一个暗杀独裁者特鲁希略的小组是怎样成立起来的:主要成员全部是特鲁希略原来的警卫、亲信和战友,他们逐渐看清了这个暴君的丑恶嘴脸和伪善的面孔,看清了这个独裁者心黑手狠的本质和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统治手段;形成了对独裁者的共同看法之后,他们发誓要消灭暴君,随后开始策划暗杀计划,最后决定在公路上伏击特鲁希略的轿车。暗杀行动虽然成功了,但是由于叛徒的出卖,大部分成员被捕牺牲了。只有二人侥幸躲过了追捕,成为推翻独裁统治的英雄。另外一条重要线索是特鲁希略糟蹋一个14岁少女的详细过程。这个姑娘名叫乌拉尼娅,她是多米尼加共和国参议院的议长卡布拉尔的女儿。卡布拉尔害怕“失宠”,不得不把爱女献给暴君。乌拉尼娅被奸污后在修道院的帮助下仓惶逃往美国。书中还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了特鲁希略家族骄奢淫逸的生活以及军警特务为了维持“社会稳定”而进行的镇压活动。该书问世后,特鲁希略的后代们扬言杀害略萨。而这位年轻时就被称作“勇敢的小萨特”,到了63岁依然无所畏惧,出席了在多米尼加共和国举行的《元首的幽会》的首发式。
    2002年略萨的第13部长篇小说《天堂在另外的街角》出版,讲述法国著名画家保罗·高更和他外祖母弗洛拉·特里斯坦的故事。小说写了485页,共22章,单数各章讲述外祖母的故事,双数各章讲述外孙的故事:高更追求“原始主义”,进而成为象征主义运动的领导人。他的外祖母特里斯坦则在政治方面,特别是男女平等和工人自治权利,做了大量启蒙工作,成为法国工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外祖母活动的年代大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外孙高更的主要生活和创作年代在19世纪80年代至1903年,是后期印象主义的绘画大师。高更出生时(1948年),特里斯坦已经去世四年,两个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接触。除去年龄上的差异,二人的生活经历也截然相反。外祖母积极入世,参与各种社会政治活动;外孙则努力远离政治,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追求异国情调和回归自然的生活,对土著人的风俗习惯、神话与传说无比向往。那么,巴尔加斯·略萨为什么要把这样两个性格不同、经历各异、人生观相反的人物故事联系在一起,敷衍成一部21世纪的当代小说呢?答案在书名里。《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来源于一种儿童游戏。孩子们围成圆圈,挑选一个“受罚”的儿童蒙上眼睛留在中央。游戏开始后,孩子们手拉手转圈唱道:“天堂在哪里呀?天堂在哪里?天堂就在另外那个街角里……”“受罚”的孩子追寻着歌声去“瞎摸”,孩子们便拼命躲避。如果谁被摸中,就要喊一声:“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里!”然后换下“受罚”的孩子。略萨借助这个游戏表达出人类从童年起就有寻找天堂的梦想。高更和他外祖母的行为方式虽然不同,但二人追求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有建造人间天堂的理想。这就是作品的本意。在外祖母心目中,天堂是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教会思想束缚,没有军警镇压人民,有的是丰衣足食、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平权、人人团结友爱的大同世界。在高更心目中,天堂是纯精神的艺术世界。他响亮的口号是:“高更,在你身上纯艺术的信念是不可战胜的!”“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创造区别现实的艺术想象世界。”略萨邀请高更和他的外祖母做自己的“代言人”,力图展示:一批又一批坚持独立思考和精神自由的先驱者们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实践着通向伟大理想的道路。2003年4月15日巴尔加斯·略萨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更加明确地阐述了上面的思想。
    记者:小说中的天堂在哪里?是建造平等社会?还是回归原始世界?
    略萨:对于外祖母来说,就是尽一切努力,为争取妇女和工人的合法权利而斗争。对于外孙来说,就是通过绘画发掘自己的激情,放弃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去塔希提岛寻找没有被污染的世界。
    记者:祖孙二人的生活有什么共同点?
    略萨:这是小说里特别强调的一点。尽管祖孙生活方式不同,尽管二人对政治的看法各异,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建造人人幸福的天堂。
    记者:伏罗拉·特里斯坦的乌托邦思想是否让您想起了自己短暂的政治生涯?
    略萨:我参加政治活动时并不是受乌托邦思想的推动。我的总统竞选计划中没有任何乌托邦的成分。乌托邦理想应该在其他领域发挥作用,而不是政治,政治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实用主义。
    记者:您对那些支持乌托邦政治思想的作家有什么看法?比如,智利大诗人聂鲁达,古巴大诗人纪廉,哥伦比亚大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略萨:在文学领域,作家迷恋乌托邦思想是自古至今常有的事情。由于热爱文学,作家常常梦想有个完美的世界,梦想有个与自己希望一致的世界。不幸的是,他们往往把真正地狱般的社会制度看作是完美社会。有时有些大作家支持那些践踏人权、囚禁持不同政见人士的政权,这让我非常难过。但是,正如天才的作家加缪说的那样,“艺术才华绝对不会以政治上的清醒为前提的。”
    记者:您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梦想吗?
    略萨:没有。我更多的梦想是情爱内容的。我不做诺贝尔文学奖的梦。
    然而天意仿佛故意与略萨开着玩笑,竞选秘鲁总统时曾踌躇满志,却最终落选;不做诺贝尔文学奖的梦,却最终获奖。瑞典皇家学院于2010年10月7日宣布,将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秘鲁诗人、作家略萨,以表彰他“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然不是一个文学大师创作生涯的终结。10月10日略萨明确地告诉秘鲁的新闻界:他还有重大题材要写。笔者相信他的诺言,因为1994和1995年略萨对笔者预告的创作计划,他都一一完成了。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学是他的生命。生命不息,创作不止。这就是巴尔加斯·略萨的人生观!
     
    注释:
    ①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是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素有“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他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并且读过中国作家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的作品,也曾于1994年7月6日偕家眷来华访问。著名学者赵德明教授是第一位将巴尔加斯·略萨作品译介到中国的翻译家,多年来一直关注、追踪拉美文学的走向。本刊特约赵德明先生一篇谈巴尔加斯·略萨的文章,以期让读者更深地了解世界优秀文学的创作。——编者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