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路径及前瞻——“新时代文艺理论的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20-01-13 《中国文学批评》2019年第 朱海坤 参加讨论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促进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建设,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和深圳大学主办的“新时代文艺理论的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于2018年11月23—25日在深圳召开。本次会议由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和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承办。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等全国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高建平在致辞中说,1978年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开启了新时期的美学热潮和文艺理论建设的新局面,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大家集于深圳,就是想在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再次出发,探讨新时代文艺理论的创新问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顾问、深圳大学胡经之教授回顾了创办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初心,即加强中外文化和文论交流。他强调要在交流过程中秉持“和而不同”的态度,希望学会能够继续提升交流水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第一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江教授就“强制阐释论”和“公共阐释论”展开主旨发言。他首先提出,应当怀着一颗学术公心展开正常的学术交流,真诚地对待学术批评,但有些西方学者却带着很强的意识形态偏见揣测其提出“强制阐释论”的用意。其次,张江教授对“强制阐释论”进行了反思,认为“强制阐释论”需要继续研究和深化,从学理上加以完善,使逻辑更加周密。再次,张江教授对“公共阐释”概念进行了界说,他从构字法角度论证了“阐”释的协商性、开放性和公共性内涵,这一阐说赢得了哈贝马斯等学者对构建中国阐释学的认同。
    一、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创新的路径
    如何建立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是近些年来学界普遍关心和思考的问题之一,也是本次会议的主题。学者们就建立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路径问题在如下几个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第一,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创新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汲取资源以解决文艺实践的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方喜认为,在数字技术引发新的物质与精神生产革命的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学说将能够有效解决中国文论在技术转向时代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湘潭大学季水河提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阶级论仍有现实基础和理论空间。上海社会科学院许明强调从意识形态角度探索和解决文学理论的前沿学术问题。中山大学杨水远剖析新时期以来学界以辩证综合作为文论创新的基本方法所面临的困境,提出自否定创新是中国文论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中国文艺理论的话语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面临实践问题,吸收和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加以应对。扬州大学姚文放阐述了伊格尔顿基于马舍雷“文学生产理论”的“艺术生产”观念,从艺术批评、文学本质等角度探讨这一观念的重要意义。上海大学曾军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理论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接受问题,分析了它对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具体影响。华东师范大学陶国山针对马尔库塞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尤其是新感性艺术的审美救赎思想展开讨论,揭示它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
    第二,中国文论话语的创新应当合理对待西方文论,从学理上对之加以反思,避免盲从或套用。浙江大学周启超从宏观角度梳理了西方文论的五个流脉,并从文论思潮、理论学说、学派思想和文论话语等方面概述了西方文论在中国的旅行状况,从空间和路径两个层面反思西方文论的引介问题。辽宁大学高楠认为,建设具有主体性自觉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需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西论中化”的问题。厦门大学代迅指出,将西方民族文学理论话语应用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造成了阐释错位,应当基于民族文学创作的实际状况建构具有阐释有效性的民族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华南师范大学段吉方认为,须对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的思想间隔保持清醒的认识,当代中国美学应立足于本国语境,不能以西方理论的移植取而代之。
    第三,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话语,需要合理继承20世纪以来中国文论发展的有益成果。华中师范大学黄念然、中国海洋大学牛月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尹传兰、首都师范大学李圣传、湘潭大学刘中望以及石家庄学院杨红莉等对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成就进行了个案考察,梳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发生历程,同时对文论创新提出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暨南大学蒋述卓和北京师范大学李春青分别从文艺实践、理论积累和学界新气象等方面分析了文艺理论创新的现实基础。广州大学陶东风主张,新时代文艺理论要在继承新时期文艺理论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创新。中山大学王坤提出,应当肯定黑格尔对中国当代文论学理建构的历史功绩,吸收他的历史哲学视野和辩证的思维方式。
    第四,新时代文艺理论的创新要从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中汲取优秀的话语资源。中国古代拥有非常丰富的原生性的文学理论话语资源,它们紧贴文艺创作,具有强大的阐释能力和延续性。古为今用是中国文艺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安徽大学吴家荣提出,要以比较的研究方法和全球化的视野重审古代文论参与现代话语建构的道路,使传统文论思想在中西互参互证下焕发新生命。山东师范大学杨存昌提出,文艺理论的创新要以寻找和延续中国古代文论的根脉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重点考察了严羽的诗史观的构成及其对后世文学观念的影响。深圳大学李健则从审美类型、审美体验过程和艺术创作等层面对中国古代感物美学所蕴含的生态意蕴进行发掘,尝试在古典美学与现代生态美学之间展开对话。山西大学侯文宜以相似的思路对中国传统“气论”美学如何参与现代生态美学和生命美学的建构进行探索。黑龙江大学韩伟主张把“礼乐精神”作为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和文艺理论话语建构的源泉。江苏师范大学王怀义对《周易》“观物取象”说在近现代时期的意义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为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提供了经典案例。此外,深圳大学沈金浩、赣南师范大学吴中胜、南昌大学刘毅青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和范畴对古典文论和美学之于当代文艺理论创新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第五,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的话语创新必须立足于文艺创作与批评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文艺理论的实践价值和问题属性,抓住实际问题,并从理论上提供解决之道。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揭示并批判了西方文论割裂文学理论与实践的普遍特征,强调理论生成与文学创作及阅读实践的渊源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丁国旗对当下文艺批评的浮躁、功利状况加以反思,倡导理论研究对文艺创作与批评的关注,回到文艺实践本身。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王洪琛从本土经验和世界视角两方面分析了新时代中国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的建设问题。西南民族大学戴登云则试图从耶鲁学派中寻找并借鉴具有典范意义的文学批评理论。此外,四川大学张弘、南昌理工学院燕世超等多位学者就具体艺术文本展开批评实践,从不同角度对古典戏剧、小说、新诗、电影以及少数民族史诗等进行批评与研究,展现了五彩斑斓的文艺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